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莫言小说里的接生故事

2012-10-22 21:39:55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


  编者按: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蛙》曾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书中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本期我们摘录了其中新、旧接生法的描述片段,与您分享其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了解生育相关知识。
  ■1953年,村民们对新法接生还很抗拒,原因是那些“老娘婆”背后造谣。她们说新法接生出来的孩子会得风症。“老娘婆”为什么造谣?因为一旦新法接生推广开,就断了她们的财路。她们接生一个孩子,可以在产妇家饱餐一顿并能得到两条毛巾、十个鸡蛋的酬劳。
  提起这些“老娘婆”,姑姑就恨得咬牙切齿。姑姑说不知道有多少婴儿、产妇死在这些老妖婆的手里。姑姑的描绘给我们留下恐怖的印象。那些“老娘婆”似乎都留着长长的指甲,眼睛里闪烁着鬼火般的绿光,嘴巴里喷着臭气。姑姑说她们用擀面杖挤压产妇的肚子。她们还用破布堵住产妇的嘴巴,仿佛孩子会从嘴巴里钻出来一样。姑姑说她们一点解剖学知识都没有,根本不了解妇女的生理结构。姑姑说碰上难产她们就会把手伸进产道死拉硬拽,她们甚至把胎儿和子宫一起从产道里拖出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如果让我选择一批最可恨的人拉出去枪毙,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老娘婆。”
  后来,我慢慢地明白了姑姑的偏激。那种野蛮的、愚昧的“老娘婆”肯定是存在的,但有经验的、靠自身经验体悟到了女性身体秘密的“老娘婆”也是肯定存在的。其实我奶奶就是一个“老娘婆”,她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瓜熟自落,她认为一个好的“老娘婆”就是多给产妇鼓励,等孩子生下来,用剪刀剪断脐带,敷上生石灰,包扎起来即可。但我奶奶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老娘婆”,人们都说她懒。人们似乎更喜欢那种手忙脚乱、里外乱窜、大喊大叫、与产妇一样汗流浃背的“老娘婆”。
  ■姑姑那时虽然只有十七岁,但因为从小经历不凡,又加上一个黄金般璀璨的出身,已经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影响巨大、众人仰目而视的重要人物。
  当然,姑姑的容貌也是出类拔萃的。不说头,不说脸,不说鼻子不说眼,就说牙。我们那地方是高氟区,老老少少,都龇着一嘴黑牙。姑姑小时在胶东解放区生活过很长时间,喝过山里的清泉,并跟着八路军学会了刷牙,也许就是这原因,她的牙齿没受毒害。我姑姑拥有一口令我们、尤其是令姑娘们羡慕的白牙。
  姑姑得到艾莲即将生产的消息,骑着那时还很罕见的自行车,背着药箱子,飞一般窜回来。从乡卫生所到我们村十里路,姑姑只用了十分钟。当时村支书袁脸的老婆正在胶河边洗衣裳,她亲眼看到姑姑从那座狭窄的小石桥上飞驰而过。一条正在小桥上玩耍的狗惊慌失措,一头载到河里。
  姑姑手提药箱冲进艾莲居住的那两间厢房时,村里的“老娘婆”田桂花已经在那里了。这是个尖嘴缩腮的老女人,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现在早已化为泥土,阿弥陀佛!田桂花属积极干预一派,姑姑进门后,看到她正骑跨在艾莲身上,卖力地挤压艾莲高高隆起的腹部。这老婆子患有慢性气管炎,她咻咻地喘息声与产妇杀猪般的嚎叫声混杂在一起,制造出一种英勇悲壮的氛围。
  姑姑一进门就看到炕上的情景,怒不可遏,用她自己的话说叫做“火冒三丈”。她扔下药箱,一个箭步冲上去,左手抓住那老婆子的左臂,右手抓住老婆子的右肩,用力往右后方一别,就把老婆子甩在了炕下。
  ■姑姑站在炕前,戴上橡胶手套,严肃地对艾莲说:你不要哭,也不要嚎,因为哭嚎无济于事。你如果想活,就听我的命令,我让你怎么着,你就怎么着。
  艾莲被姑姑震住了,她当然知道姑姑的光荣出身和传奇经历。姑姑说:你是高龄产妇,胎位不正。人家的孩子,都是先出头,你这孩子,先伸出一只手,脑袋窝在里边。
  姑姑虽是初次接生,但她头脑冷静。遇事不慌,五分的技艺,能发挥出十分的水平。姑姑是天才的妇产科医生,她干这行儿脑子里有灵感,手上有感觉。见过她接生的女人活被她接生过的女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常人手有时凉,有时热,有时发僵,有时流汗,但姑姑的手五冬六夏都一样,是软的,凉的,不是那种松垮的软,就像绵里藏针、柔中带刚。她的手那凉也不是像冰块一样的凉,是那种内热外凉,像丝绸一样的,宝玉样的凉。只要她的手在病人身上一摸,十分病就去了七分。姑姑差不多被乡里的女人们神化了。
  艾莲是个幸运的女人,当然她首先是个聪明的女人。姑姑的手再她肚皮上一摸,她就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她后来逢人便说姑姑有大将风度。在姑姑的科学态度和威严风度的感召和震撼下,产妇艾莲看到了光明,产生了勇气,那撕肝裂肺的痛疼似乎也减轻了许多。她停止了哭泣,听着姑姑命令,配合着姑姑的动作,把这个大鼻子婴儿生了出来。
  ■陈鼻刚出生时没有呼吸,姑姑将他倒提起来,拍打他的后背前胸,终于使他发出了猫叫般的哭声。姑姑说,这个小家伙,鼻子怎么这么大呢?像个美国佬一样呢!姑姑这时心中充满了喜悦,就像一个工匠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产妇疲惫的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姑姑是个阶级观念很强的人,但她将婴儿从产道中拖出来那一刻会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她体会到的喜悦是一种纯洁、纯粹的人的感情。

  对话
  
新式接生法已足够安全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林 敬
  受访专家:赵瑞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主任医师
  记者:文中提到旧式的接生法是用擀面杖挤压产妇的肚子,让人毛骨悚然。新的接生法是如何在中国普及的?
  赵瑞琳:解放前大多数产妇都是在自己家里坑头上请老娘婆们接生。解放后开始普及新法接生。1964年毛主席指示提出要把医疗卫生的重点转向农村,而妇产科的首要重点就是培养新接生法的接生员。
  记者:书中提到旧时的老娘婆们碰上难产会把手伸进产道死拉硬拽。现在难产采用什么方法?产妇和家属应该如何选择分娩方式?
  赵瑞琳:顺产的条件要取决于四个方面,产道(骨盆的大小、形状、软产道有无异常)、胎儿的胎位和大小、临产后的宫缩力以及产妇的心理因素。任何一方面有问题都会造成难产。产前检查就是为了发现孕妇有以上哪一方面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分娩方式,解决难产分娩方式有剖宫产或产前助产等。
  记者:文中提到奶奶“无为而治”的顺产方式,和现在的顺产方式一样吗?
  赵瑞琳:这是小说中描述的旧法接生方式,当时在农村只能这么做。现在要求大家去医院定期做产前检查,确定骨盆够大、胎位正、临产时子宫收缩是有力的,而且产妇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心肾肝脾各项指示都正常才允许她自己生。
  医生、助产士会在一旁观察宫缩力和宫口开大情况,每小时都要有记录,每半小时要听胎心。等宫口开全了,医生给产妇做外阴消毒,还要保护会阴,接生完后消毒断脐再给他包扎好,等胎盘和脐带都娩出,子宫收缩好不出血,整个生产才算完成。
  记者:现在用什么方法抢救陈鼻这样出生时没有呼吸的婴儿?
  赵瑞琳:这是由当时的医疗水平决定的,现在已经禁止了。具体方法要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新生儿复苏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抢救。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