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那天,一位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朋友说,“宝贝上了幼儿园,我感觉自己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家长,面对幼儿园老师时总是很忐忑,如何才能让老师喜欢我的宝贝呢?”
讲述人:余玉兰,北京惠智实验幼儿园老师,高级教师,20年教龄
点评专家:王大龙,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老师喜欢的家长
理解老师的家长 彤彤在寄宿制幼儿园上小班。老师为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宝宝自己穿裤子。彤彤常把裤子穿反,老师要帮她换过来,她坚决不允许。等彤彤妈来接孩子时,发现女儿裤子穿反了,但她并没生气,而是说,“我知道,这肯定是宝宝自己穿的,宝宝长大啦。”
点评:让孩子自己穿衣服是对的,国外的幼儿园都是让孩子自己料理衣物的,包括叠整齐,放进衣服包里。老师不马上换过来也是对的,因为小朋友们会互相模仿、纠正,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孩子知觉能力发展的过程。
配合老师的家长 小秋实爱丢三落四,有时放学总忘收拾书包就往家跑。老师跟小秋实妈妈沟通后,妈妈主动配合老师,以孩子的爱好来纠正这个缺点。小秋实喜欢去图书馆看书,妈妈就给他布置了任务,上学时记得带本书给老师,带到了,妈妈就帮他买想要的书,没带到就不给买。渐渐地小秋实改掉了坏习惯。
点评:这是一位懂得孩子成长规律的家长,孩子丢三落四不是故意的,而是正在形成记忆力和注意力,秋实妈妈的方法符合孩子的心理,因势利导,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养成了孩子的好习惯。
正确引导的家长 有一天,丁丁的胸口被别的孩子抓伤了,妈妈看到后告诉丁丁:“虽然你吃了亏,但你也有责任,你打不过人家,就要学会躲,当别人抓你时,你要学会去挡。”如此一来,丁丁受伤几率就低了很多。
点评:打闹是孩子的天性,不会打闹的孩子长大后性格会有缺陷。孩子感觉中的触觉、痛觉、运动觉等,一定程度上都是在打闹中发展起来的。
当然打闹要有度。精力旺盛的孩子可练练武术、跆拳道,对个别有心理障碍的孩子,如暴力倾向等,要及时治疗。家长这种处理方法很明智,出现问题,不一定要去找对方理论,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更重要。
主动教育的家长 薇薇妈会让孩子主动去摸仙人球,然后问她,“扎吗?”薇薇点点头,然后在饮水机接杯热水,让薇薇感觉烫不烫,再告诉薇薇这些东西很危险,不要轻易去触碰。
点评:在家里,父母能把危险品藏起来,但孩子活动的场所不仅是家庭,在其他场合他还是会接触到这些东西。
告诉孩子哪些物品会对他们造成伤害,怎样用才安全,甚至让孩子摸摸仙人球,让他尝到疼的滋味,他就会记住了。安全教育要主动,比那些消极地把东西藏起来的方法更有效。当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把危险品藏起来的方法也是妥当的。
老师不喜欢的家长
爱比较的家长 雯雯爸妈总喜欢拿她跟别的孩子比。一次上画画作业,雯雯的画没得到小红星,雯雯父母就跑到学校指责老师不认真,让她跟一个画得好的孩子比,殊不知,那个孩子的爸爸是画家,平时就有画画的训练。
点评:教育孩子要基于对孩子的尊重,我们提倡纵比,和自己比,而不提倡横比,和别的孩子比,智力还分7种呢,绘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需要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努力。自己的孩子是个梨,不能非要他成为苹果。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老师和家长应该有的教育观。
不放手的家长 倩倩妈给了老师一些硬性规定,比如早上老师必须要让倩倩去大便;给孩子吃香蕉时,必须先放怀里暖一会儿;早上起来要给孩子套个小马甲。最后倩倩的体质比其他小朋友都弱,自理能力也差。
点评:条件再好也不能惯孩子。幼儿园里要训练孩子学会大小便,学会剥水果。日本幼儿园让孩子光着上身,跑马拉松、上课、吃饭,锻炼孩子的自身抵抗力。多动手,才能促进大脑的运动系统的发展。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