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哈佛学者、前美国驻华外交官陶涵的新书《蒋介石与现代中国》,通过近几年公开的蒋介石日记以及一系列难得一见的档案,以第三方视角再现蒋介石形象。本期编者摘录了其晚年患泌尿疾病的经历,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面纱。
泌尿手术后:
尿失禁
根据蒋介石私人医生熊丸的说法,多年来,蒋介石一直有泌尿问题。1960或1961年,蒋介石终于同意让美国陆军一名泌尿科医生从冲绳飞来给他动手术。这位美国军医面对如此威名赫赫的病患,患得患失之心太重,在动手术时,竟然两手发抖不已。
1962年,委员长老病复发,熊丸决定必须再次动手术。这次蒋夫人通过哥哥宋子文的安排,聘请一位美国名医由纽约来台北操刀。蒋夫人在医院陪伴丈夫,虽然这经常会使她的皮肤炎症发作。
第二次手术大体上很成功,但和一般动过这类手术的病患一样,此后蒋介石一直有尿失禁之苦。由于这个原因,他开始培养一种习惯,即每次会议结束后他依旧端坐,等到人人都走了,才离开会场。
他也开始出现种种衰老迹象,牙齿脱落、腰腿酸疼等。每天早会后的精神训话或指示,越来越短,或干脆取消。
前列腺手术后:
小便出血
1968年,蒋先生和夫人曾在阳明山出了一次车祸,从那以后,蒋先生的摄护腺(即前列腺——编者注)也出了问题,我们找了一个西方公司的海军泌尿科上校替他开刀,但那医生刀也开得不好,使得蒋先生后来老是有小便出血现象,对心理打击很大。
有几次军事训练安排好让他去检阅,但临出门时他又因小便出血而决定不去。但有时他又坚持要去,回来以后心理上却更疲倦。所以摄护腺手术后,蒋先生的身体状况更不如前。
我们后来又找了一位医生Nespid,乃前述西方公司的海军泌尿科上校的老师,由他连同郑不非大夫一起为先生治疗,慢慢地情况也有些改善。摘自《蒋介石私人医生回忆录》熊丸口述,团结出版社
84岁蒋介石:心脏瓣膜问题恶化
1972年春天,蒋介石虽已年登84岁,一些病痛开始上身,尤其是1969年发现,但一直保密到此时的心脏问题。
熊丸医师深知阳明山车祸诊断出来的心脏瓣膜问题日益恶化。
7月底,熊丸陪他在官邸庭院散步时,委员长心脏病发。熊立刻替他注射了一针,虽然保住性命,却自此陷入昏迷。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美国】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贵译,中信出版社
对话
尿失禁:不致命的社交癌
健康时报记者 马淑燕
受访专家:何学酉,301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
记者:书中提到“和一般动过泌尿手术的病患一样,此后蒋介石一直有尿失禁之苦”,做这类手术为什么会引发尿失禁?
何学酉:尿道有两层“门”,外层门是尿道括约肌,是主要大门,内层门是膀胱颈部括约肌。在20世纪60年代,手术技术没有现在成熟,医生手术时如果不慎破坏尿道括约肌,就可能引发尿失禁。尿失禁算是手术并发症的一种。
记者:书中说蒋介石由于尿失禁,“他开始培养一种习惯,即每次会议结束后他依旧端坐,等到人人都走了,才离开会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何学酉:尿失禁顾名思义,就是有尿憋不住,只要产生尿意,还没赶到厕所,尿就会漏出来,而且像大笑、咳嗽、打喷嚏、蹦跳、追赶公共汽车,甚至手提重物、踮脚时用力都会不由自主地漏尿,因此尿失禁也被称为“不致命的社交癌”。蒋介石这样的表现应该是想尽量避免尿失禁所带来的漏尿等尴尬处境。
记者:除了手术,还有哪些原因可能引发尿失禁?
何学酉:严重的尿道上裂等先天性疾病、创伤、神经受损、感染等都可能诱发尿失禁。值得注意的是,40多岁的女性,有些因为运动少、肥胖、生育次数多,也容易患上尿失禁。
记者:目前治疗尿失禁都有哪些方法?
何学酉:对于不完全性尿失禁,一般采用保守治疗,比如针灸、提肛运动等。但对于完全性尿失禁患者,应考虑手术安装人工括约肌。
记者:在您治疗的经历中,患者容易陷入哪些误区?
何学酉:有的患者认为人老了,器官功能退化了,漏点儿尿也算正常;有的患者则认为尿失禁很难为情,不好意思看医生。长时间尿液刺激,会导致阴部皮肤红肿,痒痛,甚至感染溃烂,严重者还会影响肾脏功能,所以患者应当及时就诊。
记者:您能给大家说说感受比较深刻的治疗经历吗?
何学酉:我最常遇到的情况就是患者经常性憋尿。有的人打麻将一坐几个小时不动,就想着和牌,有了尿意也不去厕所,还有一些人开会时间长或坐长途车前喝了许多水,有尿了就一直憋着。一般人的膀胱容量为300~500毫升,憋尿过久易造成急性尿潴留。所以遇到长时间无法上厕所的情况,最好之前少喝水,一定要改掉憋尿习惯。
记者:蒋介石前列腺手术后小便出血,这是手术技术问题,还是手术容易出现的并发症?
何学酉:这是手术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前列腺摘除后尿道的前列腺部位被破坏掉了,需要重新修复,修复后也不如原来平整光滑,排尿时有时会出现血尿。
泌尿手术后:
尿失禁
根据蒋介石私人医生熊丸的说法,多年来,蒋介石一直有泌尿问题。1960或1961年,蒋介石终于同意让美国陆军一名泌尿科医生从冲绳飞来给他动手术。这位美国军医面对如此威名赫赫的病患,患得患失之心太重,在动手术时,竟然两手发抖不已。
1962年,委员长老病复发,熊丸决定必须再次动手术。这次蒋夫人通过哥哥宋子文的安排,聘请一位美国名医由纽约来台北操刀。蒋夫人在医院陪伴丈夫,虽然这经常会使她的皮肤炎症发作。
第二次手术大体上很成功,但和一般动过这类手术的病患一样,此后蒋介石一直有尿失禁之苦。由于这个原因,他开始培养一种习惯,即每次会议结束后他依旧端坐,等到人人都走了,才离开会场。
他也开始出现种种衰老迹象,牙齿脱落、腰腿酸疼等。每天早会后的精神训话或指示,越来越短,或干脆取消。
前列腺手术后:
小便出血
1968年,蒋先生和夫人曾在阳明山出了一次车祸,从那以后,蒋先生的摄护腺(即前列腺——编者注)也出了问题,我们找了一个西方公司的海军泌尿科上校替他开刀,但那医生刀也开得不好,使得蒋先生后来老是有小便出血现象,对心理打击很大。
有几次军事训练安排好让他去检阅,但临出门时他又因小便出血而决定不去。但有时他又坚持要去,回来以后心理上却更疲倦。所以摄护腺手术后,蒋先生的身体状况更不如前。
我们后来又找了一位医生Nespid,乃前述西方公司的海军泌尿科上校的老师,由他连同郑不非大夫一起为先生治疗,慢慢地情况也有些改善。摘自《蒋介石私人医生回忆录》熊丸口述,团结出版社
84岁蒋介石:心脏瓣膜问题恶化
1972年春天,蒋介石虽已年登84岁,一些病痛开始上身,尤其是1969年发现,但一直保密到此时的心脏问题。
熊丸医师深知阳明山车祸诊断出来的心脏瓣膜问题日益恶化。
7月底,熊丸陪他在官邸庭院散步时,委员长心脏病发。熊立刻替他注射了一针,虽然保住性命,却自此陷入昏迷。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美国】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贵译,中信出版社
对话
健康时报记者 马淑燕
受访专家:何学酉,301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
记者:书中提到“和一般动过泌尿手术的病患一样,此后蒋介石一直有尿失禁之苦”,做这类手术为什么会引发尿失禁?
何学酉:尿道有两层“门”,外层门是尿道括约肌,是主要大门,内层门是膀胱颈部括约肌。在20世纪60年代,手术技术没有现在成熟,医生手术时如果不慎破坏尿道括约肌,就可能引发尿失禁。尿失禁算是手术并发症的一种。
记者:书中说蒋介石由于尿失禁,“他开始培养一种习惯,即每次会议结束后他依旧端坐,等到人人都走了,才离开会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何学酉:尿失禁顾名思义,就是有尿憋不住,只要产生尿意,还没赶到厕所,尿就会漏出来,而且像大笑、咳嗽、打喷嚏、蹦跳、追赶公共汽车,甚至手提重物、踮脚时用力都会不由自主地漏尿,因此尿失禁也被称为“不致命的社交癌”。蒋介石这样的表现应该是想尽量避免尿失禁所带来的漏尿等尴尬处境。
记者:除了手术,还有哪些原因可能引发尿失禁?
何学酉:严重的尿道上裂等先天性疾病、创伤、神经受损、感染等都可能诱发尿失禁。值得注意的是,40多岁的女性,有些因为运动少、肥胖、生育次数多,也容易患上尿失禁。
记者:目前治疗尿失禁都有哪些方法?
何学酉:对于不完全性尿失禁,一般采用保守治疗,比如针灸、提肛运动等。但对于完全性尿失禁患者,应考虑手术安装人工括约肌。
记者:在您治疗的经历中,患者容易陷入哪些误区?
何学酉:有的患者认为人老了,器官功能退化了,漏点儿尿也算正常;有的患者则认为尿失禁很难为情,不好意思看医生。长时间尿液刺激,会导致阴部皮肤红肿,痒痛,甚至感染溃烂,严重者还会影响肾脏功能,所以患者应当及时就诊。
记者:您能给大家说说感受比较深刻的治疗经历吗?
何学酉:我最常遇到的情况就是患者经常性憋尿。有的人打麻将一坐几个小时不动,就想着和牌,有了尿意也不去厕所,还有一些人开会时间长或坐长途车前喝了许多水,有尿了就一直憋着。一般人的膀胱容量为300~500毫升,憋尿过久易造成急性尿潴留。所以遇到长时间无法上厕所的情况,最好之前少喝水,一定要改掉憋尿习惯。
记者:蒋介石前列腺手术后小便出血,这是手术技术问题,还是手术容易出现的并发症?
何学酉:这是手术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前列腺摘除后尿道的前列腺部位被破坏掉了,需要重新修复,修复后也不如原来平整光滑,排尿时有时会出现血尿。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