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美国戒瘾专家介绍经验——揪出成瘾的苗头

2012-09-03 21:36:58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名词解释: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包括物质(药物)成瘾和行为成瘾,成瘾的核心特征是患者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害但却无法自控,是近来心理学比较热门的话题,如购物瘾、网瘾、酒瘾、喝止咳药成瘾等。
  受访专家:
  Mark Blagen:美国伊利诺伊州长州立大学成瘾研究助理教授,哲学博士
  杨瑞珠:美国伊利诺伊州长州立大学教授、博士
  喜欢上网和网瘾、嗜酒和酒瘾等成瘾状态,在什么情况下要归入精神疾病的范围?
  “我想用自己的例子解释成瘾与滥用的区别。” 在由成功之道教育集团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来自美国的戒瘾专家Mark Blagen讲起了自己的故事:在他完成博士论文的那段时间,总是有事没事儿就喜欢打打高尔夫,当这种行为招致他前妻的不满和抱怨时,他开始意识到,那时“疯狂”打高尔夫确实是“不务正业”,是一种逃避,想从焦虑情绪中解脱。
  幽默的Mark Blagen双手叉腰学着前妻指责他的表情,风趣地说道:“我的行为顶多只能算滥用的表现!并不是精神疾病范畴内的成瘾。”
  区别一:知错能改&明知故犯 “滥用”往往是冲动型行为,当某种事物或做法能让一个人感到愉悦,不良的情绪得到排解,他就喜欢并愿意一直去做这件事情,但只要所作所为引发了其他后果,这个人就会思考并选择,是否要继续这样做,能够受到自我约束。
  Mark Blagen说,就拿高尔夫这件事情来说,他喜欢打高尔夫并没有错,但当玩高尔夫占据了干其他事情的时间,甚至影响到家庭关系时,他就会有意识地克制打球。
  而很多时候,“成瘾”已经不关乎喜欢不喜欢,变成了一件不由自己、非做不可的事情。 Mark Blagen说,同样是打高尔夫这事,如果我明知打高尔夫使我不务正业、影响家庭的和谐,我还明知故犯,什么都不管地每天去打球,那么我很可能走向“成瘾”之路,就需要对症治疗了。
  区别二:可以后退&只能前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滥用”的行为可以利用其他的选择转移注意力。如果一个人发现了令其愉悦的行为或事物,就算以后有了道德感的冲突,他自己也知道或者有能力“退回一步”。
  其中,教育和处罚是对付“滥用”的有效手段。在美国酗酒闹事,不仅要接受相关教育,还要缴纳罚款或者面临牢狱之灾,这两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酒精的滥用和成瘾。
  而一旦纳入“成瘾”范畴,脑部神经就失调了,患者会强迫自己按“原路前进”。无法控制自我,无法理性地判断问题,也不能再用常规的价值观、道德观去约束。
  对“成瘾”的患者来说,教育和惩罚的用处不大,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接受正规的治疗。
  Mark Blagen认为,成瘾是一种大脑、心理、环境、精神上的综合性疾病,治疗上没有固定的模式,治疗师需要为每个个体“量体裁衣”。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