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烟博馆竟成爱国教育基地

2012-08-27 02:44:55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

\

\


  新闻背景:8月21日,由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烟草博物馆在传递什么信息——“烟草文化”解析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医学、公共卫生、法学及媒体的七十多人与会,探讨中国烟草博物馆金色招牌后的烟草营销真相。
  “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这三项与青少年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金字招牌”竟然颁给了中国烟草博物馆!
  装饰豪华,文过饰非
  这座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烟草博物馆内部装修布置可谓“奢华”,共分7个展馆,里面不乏大量华丽的烟盒、各种香精香料、精致的烟具等。
  在偌大的展馆里,“吸烟与控烟”专题展区犹如“沧海一粟”,不仅内容非常少,而且说得还闪烁其辞。一上来的“导言”中就写到“烟草传播以来,烟草利害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这让人感觉吸烟的危害至今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人为什么会吸烟?”单元则记载着“1948年,美国医学协会杂志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烟草可以缓解精神紧张……”、 “医学界关于吸烟与疾病关系的报告”引用的竟是1924年的研究数据。而与“古老”的研究资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烟草业的纳税额却每年都在更新。
  青年观后吸烟意愿增强
  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帆制作的《不讲控烟的“烟草博物馆”》视频中还指出了烟博馆另外的“公益营销”把戏:大力宣传卷烟“降焦减害”技术;大肆宣传名人吸烟,毛泽东、邓小平、鲁迅、林语堂等名人赫赫在目。
  2012年8月11日到20日,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搜狐网健康频道进行了中国烟草博物馆控烟调查,10天、1502人的调查结果显示,26.9%的人认为烟草博物馆大力宣传卷烟“降焦减害”技术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18.8%的人甚至认为吸烟与爱国有关;85.5%的人认为烟草博物馆大量陈列伟人、名人吸烟的图片会使青少年对吸烟产生好感或效仿。
  更令人担忧的调查结果,来自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郑频频教授发布了“中国烟草博物馆营销效果分析报告”。这项研究对五十几名本科及本科以上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定性访谈(大部分为非烟民)。结果发现,在参观完烟博馆后,认为吸烟非常有害的比例从83.1%下降到49.2%,赞同降焦可以减害的比例从23.7%上升到40.7%,未来肯定不吸烟的比例从82.1%下降至75%,而且对烟草业的好感有很大提升,认同烟草也是一种“文化”,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博物馆应尽快停展整顿
  文化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参观者都受到蛊惑,普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可想而知。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引用了一句形象的比喻,中国烟草博物馆“是朵看上去很美的罂粟花”。“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降焦减害并没有被证明,有研究称,低焦油还可能产生补偿吸烟现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些名人确实吸烟,但其身边的医护人员苦口婆心劝他们戒烟的事实却只字不提!
  吴宜群认为,中国烟草博物馆必须停展整顿,清理所有误导内容,如取下名人吸烟照片或图片,撤下三块金色招牌,按照《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及实施准则,对参展内容进行评审,并加大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科学证据与结论,教育公众远离烟草。
  知名控烟专家臧英年也表示,中国烟草博物馆根本是在混淆是非、违背科学、虚假爱国,误导青少年。
  目前,这样一个诱导青少年加入吸烟大军的烟草博物馆,仍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单位的名义对外开放。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