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秦怡是上个世纪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她对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她的儿子金捷却不幸患上精神分裂症。这期和您一起分享这位伟大的母亲对儿子付出的爱和艰辛,关注精神分裂症。
施瓦辛格:秦怡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2002年5月的一天晚上,在上海波特曼大酒店举办慈善拍卖活动,中国特奥会慈善大使、国际影星施瓦辛格先生以两万五千美元拍下秦怡的儿子金捷画的一幅水彩画《衡山公园》。画面是在盛开的鲜花和绿树丛中,一条小路曲折地通向深处,很有意境。
一位记者抢上前问道,“施瓦辛格先生,您为什么愿意出这么高的价格买《衡山公园》这幅画?”
施瓦辛格动情地回答说:“因为秦怡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八十三岁的秦怡照顾五十六岁的儿子
在秦怡的小皮夹中有一张儿子金捷三岁时的照片,照片上的金捷十分可爱:一张特别善良憨厚的胖乎乎的小脸,耳朵有一点点招风,眉宇间有些许不易察觉的淡淡的忧愁,甚至有点深沉。 后来秦怡才觉得,这或许是儿子发病的原因。金捷从小性格内向,父病母忙,家中老人更多的是关心他的饮食起居。他小小心灵中丰富而零乱的思绪,却无人了解和帮助排解。
八十三岁的秦怡理当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可五十六岁地儿子至今还像个小孩子,穿衣吃饭,打针吃药,洗头洗澡,样样要秦怡动手操劳,她无法摆脱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四十年过去了,儿子发病以来大大小小的每一件事,秦怡始终记忆犹新,稍有机会说起,仿佛是如数家珍,点点滴滴从不会遗漏。
初次发病:寻病根
1965年5月,读初三、准备考高中的金捷突然发病,送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是精神分裂症,而已不轻。
“医生,孩子小小年纪,没受过刺激,怎么会得这种病呢?”秦怡想不通。
医生回答:“原因很多,比如是遗传,或者是药物引起,还有精神压抑等等。”
“你说能治好吗?”
“能找到病根的话。”
真要命,秦怡就是不知道儿子发病的病根是什么。
金捷住进了精神病院,吃了两个月的药,症状有所缓解,秦怡让他回到家里继续吃药,最后效果不好。
1965年9月,金捷再次住进了精神病医院,并不得不听从医生的建议,采用电休克疗法。孩子刚发病,许多家长都拒绝采用这上刑般的医疗手段,可临到后来没有一个能逃脱电疗。
金捷在医院里受“刑”,秦怡在家里苦苦思索他发病的病根。从祖宗三代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细枝末节,埋入记忆深处的一件件往事重新被翻找出来,从中没有发现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
比如,是请的那位代数老师要求太严,作业布置太多,儿子被逼疯了。仔细一想不对了,代数补课是不久前的事,与“潜伏期很长”没有关系。
比如,是金焰对儿子管得太严,儿子有话不敢说,闷在肚子里了。再一想也不对,儿子对父亲并不怕。
那么,会不会是遗传因素呢?秦怡把自家的祖祖辈辈一个个想下来,没有一个患精神病的。金焰的祖上,也没听说过有谁精神不正常。
那是为什么?秦怡觉得,是她当母亲的做得不好,她总以为一切为了工作是她人生的责任,.而没有想到作为一个母亲,爱护孩子也是她应尽的责任。他领儿子去看病,医生说“如果早点看就好了,现在已经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了”。
的的确确,儿子初发病,她在杭州写双水内冷发电机组纪录片的剧本。要不然,一发现孩子不说话、不吃饭、不睡觉和不认识人等恐惧与怪异之状,及时把他送进医院治疗,结局会是另外一种样子。唉,是她亏欠了儿子。
再次发病:
病症由恐惧转向忧郁
经过10次电休克疗法,金捷的病逐渐好转,病态症状基本消失。
然而,身逢多事之秋,金捷从医院回家刚一星期,秦怡就不得不丢下儿子到市郊沙县参加“四清”。“四清”结束回到上海,她被查出患了肠癌,立即住院手术。癌肿切除刚出院,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从此秦怡厄运不断,抄家、陪斗、隔离、审查与下“五七”干校,前后历时五六年。金捷无人照顾,药吃吃停停,病好好坏坏。
1968年,金捷的精神病开始转型,由恐惧转向忧郁,整天呆痴痴的,闷声不响,还伴有幻听,会喃喃自语地说:“算了,死了算了;有人叫我去死,我就死吧。”说这种话他是无意识的,但可怕的是后来真发生过两次自杀。一次被及时抢救回来,一次被秦怡及时制止。
病状升级:间歇性狂燥
1971年下半年,秦怡结束了干校的生活回到上海,儿子一声不吭,呆呆地看着她,目光是滞钝的。儿子的病没有好。从这时起,秦怡按时给儿子吃药,帮儿子洗漱,几十年从未断过。
1978年,金捷的病再次转型,从忧郁转向狂燥,一发作会手舞足蹈,到1979年便开始动手打人了。1980年和1981年,金捷间歇性的狂燥发作越加频繁,打人的事情经常发生。别无他法,秦怡忍痛再次把金捷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1981年,金捷出院了,秦怡越发精心照料。奇迹真的发生了,从那时起直到金捷去世,精神病状再没有发过。
施瓦辛格:秦怡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2002年5月的一天晚上,在上海波特曼大酒店举办慈善拍卖活动,中国特奥会慈善大使、国际影星施瓦辛格先生以两万五千美元拍下秦怡的儿子金捷画的一幅水彩画《衡山公园》。画面是在盛开的鲜花和绿树丛中,一条小路曲折地通向深处,很有意境。
一位记者抢上前问道,“施瓦辛格先生,您为什么愿意出这么高的价格买《衡山公园》这幅画?”
施瓦辛格动情地回答说:“因为秦怡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八十三岁的秦怡照顾五十六岁的儿子
在秦怡的小皮夹中有一张儿子金捷三岁时的照片,照片上的金捷十分可爱:一张特别善良憨厚的胖乎乎的小脸,耳朵有一点点招风,眉宇间有些许不易察觉的淡淡的忧愁,甚至有点深沉。 后来秦怡才觉得,这或许是儿子发病的原因。金捷从小性格内向,父病母忙,家中老人更多的是关心他的饮食起居。他小小心灵中丰富而零乱的思绪,却无人了解和帮助排解。
八十三岁的秦怡理当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可五十六岁地儿子至今还像个小孩子,穿衣吃饭,打针吃药,洗头洗澡,样样要秦怡动手操劳,她无法摆脱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四十年过去了,儿子发病以来大大小小的每一件事,秦怡始终记忆犹新,稍有机会说起,仿佛是如数家珍,点点滴滴从不会遗漏。
初次发病:寻病根
1965年5月,读初三、准备考高中的金捷突然发病,送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是精神分裂症,而已不轻。
“医生,孩子小小年纪,没受过刺激,怎么会得这种病呢?”秦怡想不通。
医生回答:“原因很多,比如是遗传,或者是药物引起,还有精神压抑等等。”
“你说能治好吗?”
“能找到病根的话。”
真要命,秦怡就是不知道儿子发病的病根是什么。
金捷住进了精神病院,吃了两个月的药,症状有所缓解,秦怡让他回到家里继续吃药,最后效果不好。
1965年9月,金捷再次住进了精神病医院,并不得不听从医生的建议,采用电休克疗法。孩子刚发病,许多家长都拒绝采用这上刑般的医疗手段,可临到后来没有一个能逃脱电疗。
金捷在医院里受“刑”,秦怡在家里苦苦思索他发病的病根。从祖宗三代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细枝末节,埋入记忆深处的一件件往事重新被翻找出来,从中没有发现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
比如,是请的那位代数老师要求太严,作业布置太多,儿子被逼疯了。仔细一想不对了,代数补课是不久前的事,与“潜伏期很长”没有关系。
比如,是金焰对儿子管得太严,儿子有话不敢说,闷在肚子里了。再一想也不对,儿子对父亲并不怕。
那么,会不会是遗传因素呢?秦怡把自家的祖祖辈辈一个个想下来,没有一个患精神病的。金焰的祖上,也没听说过有谁精神不正常。
那是为什么?秦怡觉得,是她当母亲的做得不好,她总以为一切为了工作是她人生的责任,.而没有想到作为一个母亲,爱护孩子也是她应尽的责任。他领儿子去看病,医生说“如果早点看就好了,现在已经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了”。
的的确确,儿子初发病,她在杭州写双水内冷发电机组纪录片的剧本。要不然,一发现孩子不说话、不吃饭、不睡觉和不认识人等恐惧与怪异之状,及时把他送进医院治疗,结局会是另外一种样子。唉,是她亏欠了儿子。
再次发病:
病症由恐惧转向忧郁
经过10次电休克疗法,金捷的病逐渐好转,病态症状基本消失。
然而,身逢多事之秋,金捷从医院回家刚一星期,秦怡就不得不丢下儿子到市郊沙县参加“四清”。“四清”结束回到上海,她被查出患了肠癌,立即住院手术。癌肿切除刚出院,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从此秦怡厄运不断,抄家、陪斗、隔离、审查与下“五七”干校,前后历时五六年。金捷无人照顾,药吃吃停停,病好好坏坏。
1968年,金捷的精神病开始转型,由恐惧转向忧郁,整天呆痴痴的,闷声不响,还伴有幻听,会喃喃自语地说:“算了,死了算了;有人叫我去死,我就死吧。”说这种话他是无意识的,但可怕的是后来真发生过两次自杀。一次被及时抢救回来,一次被秦怡及时制止。
病状升级:间歇性狂燥
1971年下半年,秦怡结束了干校的生活回到上海,儿子一声不吭,呆呆地看着她,目光是滞钝的。儿子的病没有好。从这时起,秦怡按时给儿子吃药,帮儿子洗漱,几十年从未断过。
1978年,金捷的病再次转型,从忧郁转向狂燥,一发作会手舞足蹈,到1979年便开始动手打人了。1980年和1981年,金捷间歇性的狂燥发作越加频繁,打人的事情经常发生。别无他法,秦怡忍痛再次把金捷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1981年,金捷出院了,秦怡越发精心照料。奇迹真的发生了,从那时起直到金捷去世,精神病状再没有发过。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