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幽深的大洞、像被扔进滚筒洗衣机、感觉被推进了“棺材”里……你能想象这是检查者所形容的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的感受吗?核磁共振检测仪是临床中常用的医疗设备,但有的患者却因无法忍受其狭窄的检测空间、各类奇怪的噪音以及漫长的检查时间而出现了“幽闭恐惧症”。
受访专家:
杨建立,北京军区总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韩海英,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咨询科心理学博士。
刘晓林,北京军区总医院核磁共振室主任医师。
于宏伟,北京军区总医院放射科核磁共振工程师。
患者讲述
感觉顶棚要掉下来
“真是太难受了,就像是被推进了一个又矮又窄的小匣子里,感觉顶棚随时要掉下来砸向我,非常恐怖。眼前全是飞舞的‘雪花’,越来越近,喘不上气,一点都不舒服。”
这次普通的检查,赵先生做了5次才成功,在向记者描述进入核磁共振检测舱时的感觉,仍面露惊恐。
记者观察
检测空间狭窄感觉压抑
在医生的允许下,记者躺在磁共振检查床上也体验了一下。手臂紧放在身体两侧,被慢慢推进磁体中心,在检测舱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管灯和输入氧气的通风口。
记者比较瘦,但检测舱左右两侧、顶壁离身体只有15厘米的距离,感觉非常狭窄,比较压抑。
专家解析
幽闭恐惧症可致检查失败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咨询科心理学博士韩海英,把赵先生这种感觉称为幽闭恐惧症,就是人被封闭在限定空间内的一种过度恐惧。
轻者一般表现为压抑、胸闷,但可坚持完成整个检查过程;重者则表现为心情烦躁、心慌、气短、呼吸困难、恶心,甚至不能完成检查。
北京军区总医院放射科主任杨建立说,核磁共振检测舱的孔径平均在60~70厘米,有些患者不适应这种窄小的空间,很可能会产生各种不适。
北京军区总医院放射科核磁共振工程师于宏伟解释说,检测中心孔径狭窄主要是技术上的要求,目的是形成清晰的人体结构图。
目前,不少核磁共振仪制造商都在研发新的仪器,在保证清晰成像的基础上,尽量增大孔径,让患者感觉更舒适。
患者讲述
声音像铁锹砸水泥地
“进入磁体中心开始扫描后,耳边嘟嘟哒哒的声音交替出现,就像用铁锹砸水泥地,那种声音实在让人受不了。”与赵先生有同样感受的高先生,是这样描述所听到的声音:“我躺在那,听着耳边各种奇怪而恐怖的声音,感觉自己像案板上的鱼,要被横七竖八切成一片片的。”
记者观察
各种声音此起彼伏
患者检查时,记者站在扫描室内虽然耳朵里塞着棉球,但仍感觉声音很大。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声音,一会儿是警报声,一会儿是怪叫声,一会儿是汽笛声,长的可持续3分钟,短的不到1分钟,交替出现,感觉脑袋跟着声音一起共鸣。
专家解析
噪音是不可避免的
北京军区总医院放射科主任杨建立说,扫描时发出的噪音不可避免,不同的检测项目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患者在检测前都会给医用棉球塞耳朵,有些条件好的医院还会给患者专用的耳塞,以减少噪音对听力的潜在损伤以及引起的不适感。
目前还有一种低场强开放式核磁共振检测仪,其噪音比较小,舒适度相对较高,但是检测所需时间更长,尤其在腹部、乳腺等部位的成像效果,不如高磁场核磁共振
患者讲述
30分钟一动不能动
“检查的时间比CT长很多,大约用了30分钟,整个过程一动不能动,否则要重新扫描。整个过程非常煎熬,感觉自己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外太空舱中,越来越感觉恐惧和窒息,出来后手脚发麻、无力。”
记者观察
适当活动手指头
相对于CT检查,核磁共振的检查时间较长,平均要15~20分钟,腹部、乳腺等部位需要30分钟或者更长时间,而且在检查过程中,患者不能移动,否则会造成成像不清楚。在一个扫描序列结束后会暂停几秒钟,这时患者不能移动,但可轻微活动一下身体的其他部位,如活动一下手指等,以缓解不适感。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考虑到患者的感受,现在医院都用暖色调对扫描室进行装修,并安装柔和的灯泡,给患者提供相对舒适的环境。
专家解析
回忆美好的事情
有的人第1次做检查,尤其是时间比较长在狭长的磁体中心,会给自己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从而引起身体上的不适,如烦躁不安、压抑、恐惧等,这种心理上的恐惧和身体上的不适,将导致短时间内急性焦虑发作,从而加重情绪上的极度恐惧。
缓解的方法是不断给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放松和鼓励自己,如闭上眼睛回忆一些美好的事情、默唱自己喜欢的歌曲等。
■提个醒
核磁检查注意六点
1. 不能带任何金属制品进入,因为扫描室内存在强磁场,这些金属制品一旦飞出去非常危险。
2. 不要隐瞒病史,尤其是体内有心脏起搏器,心脏、血管、脑部术后有金属夹等。患者和家属一定要和医生多沟通,否则一旦进入扫描室会很危险。
3. 最好穿棉质的、简单的衣服,无金属扣、挂钩等。
4. 不要化浓妆、眼影等,容易造成伪影,影响成像。
5. 在检测过程中检测部位不要动,其他部位在噪音暂停后可稍微放松一下。
6. 如果害怕或者感觉不舒服要及时告知医生,多和医生进行交流。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