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我们的慢生活

2011-07-28 10:54:59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

  像一颗子弹,时速200公里的D301次动车硬硬地撞在了D3115次动车车尾。这一撞,撞飞了4节车厢,撞走了38条生命(截止到7月25日下午5∶00),撞碎了几十个家庭……

  7月23日20点38分突发的温州动车特大交通事故,让人们震惊!

  德国社会学家、慕尼黑大学教授贝克说,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不可确定的“风险社会”。

  一个基本的感觉就是,社会正变得“急不可耐”!搞经济如果不“超常规”,搞发展如果不“跨越式”,似乎就是落伍!这种“超常规”“跨越式”的背后一定是各类风险概率的增大!

  “高速”正弥漫在我们意识中,生活似乎坐上一列高速前行的列车。快餐、快递、快进键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挣钱都等不到明天,就想一夜暴富!高速的生活一定是幸福感体验的丧失!

  我们正处在对“未来”的高度渴望中,我们忽略了当下的体验与品评。

  ……

  今年的5月26日、30日,健康时报连续两期刊登“慢城”系列报报道《造访中国慢城》(第830期3版,记者刘桥斌)和《慢城里的慢生活》(第831期3版,记者戴志悦)。介绍慢城的慢生活、倡导慢生活理念。本期,我们编发第三篇,让我们共同探讨慢的生活。

  在这个高速的时代里,过慢生活是一种觉悟。

  阅读提示

  丑:兰州路边,端碗牛肉面,地上一蹲,呼噜噜吃一通,把碗一扔走人,这种场景有何吃相可言?饭馆用餐,点上一大堆东西,摆得乱七八糟,一通风云残卷之后,留下一片狼藉。

  笨:人在吵架时,焦急、愤怒或急于把别人辩倒,急于表明自己观点时,往往会语速加快,说起话来像机关枪扫射,往往不会反思说出来的语句。

  伤:“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这句话,成为了创立“披头士乐队”风靡全球的英国摇滚音乐艺术家约翰·列侬一句名言。

  慢吃饭——慢慢吃饭就是食品安全

  “从没见过他狼吞虎咽、看上去对吃饭这件事很兴奋的样子。”这是吴畏对丈夫的嗔怪:“这样让我做饭很没有成就感。”

  丈夫戴舒丰是位琉璃艺术家,对待食物,也像他对待艺术一般,慢慢品味。吴畏开玩笑说,他不会大口大口吃饭,是因为口腔容量就比别人小,所以每口只能一点点。而且,他从不用手触碰食物,晚上看电视时啃鸭脖子,别人直接用手抓着大快朵颐,而他却用筷子夹着优雅地慢慢啃着。

  北京郊区自建的别墅,是他们夫妻二人的“慢城”,晒着太阳,吹着风,看看书,约三五好友聚会。从芬兰回来的吴畏从不喝速溶咖啡,她说:“芬兰是咖啡消费第二大国,在那里煮咖啡的手艺是评价女人合不合格的一个标准。”其实,自己煮咖啡不比速溶咖啡费时,但喝咖啡的人的心情却是不一样的。他们家里还装了一个巨大的烤肉机,聚会时,买来的肉自己洗、切、腌制,再自己动手烤,慢慢品尝、聊天,享受着这个过程。

  吴畏说:“其实,慢吃,并不是像放影碟一样的慢镜头,而是给进食一个规则、章法、步骤。让吃与你的身体、外界环境有一个好的关系。”

  吃饭快,一般就谈不上吃相,谈不上对周围环境的好影响。吴畏说,在兰州,端碗牛肉面,地上一蹲,呼噜噜吃一通,把碗一扔走人,这种场景有何吃相可言?火锅店,许多人点上一大堆东西,摆得乱七八糟,一通风云残卷之后,留下一片狼藉。

  吃法国大餐很慢,其实不是咀嚼这个动作慢,而是整个用餐都在遵循一个规则,菜一道一道上,先上什么后上什么,都是有节奏有章法的。没人催促上菜慢,没人在吃饭时还装着满腹心事,焦急赶着去办。只剩下在安静的就餐环境里,慢慢地享受美食,与同伴慢慢地交流。下转4版

  健康链接:

  说起慢吃对身体的好处,有一大箩筐:有助消化,预防胃溃疡,产生饱腹感而避免发胖,降低餐后高血糖,缓解人紧张、焦虑等情绪,可锻炼面部肌肉而减少皱纹等等。

  链接

  其他形式的慢生活

  慢运动——

  做快运动增加的,是一个人的爆发力、速度、竞争意识;慢运动则是调节人的身心。

  快运动锻炼的是肌肉,慢运动锻炼的则是气。我常说练太极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每天我们都在忙,越忙碌,自我就越容易迷失。当我们练太极拳时,随着内心紧张、忧虑和恐惧的情绪渐渐远去,自我便开始慢慢回归那刚柔相济的一招一式,会让心灵进入一种宁静平衡的状态。摘编自《胖补气瘦补血》,胡维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警卫局保健处保健专家,医学教授)著

  慢思考——

  在欧洲的很多国家人们都不理解为何要加班。人们甚至觉得,加班只能证明员工的无能。我就曾有个非常有趣的经历,有次在欧洲一家商店购物,我自己还在柜台前流连,可一抬头,售货员早已不见。原来,下班铃声一响,所有售货员都会“刷”一下离开,这在他们看来再正常不过,因为工作时间已结束,剩下的时光本就该属于他们自己与家人。

  但在中国,很多人是不敢在生活中慢下来的,因为大家都想做强者,觉得自己输不起。可实际上,越是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就越要有一种慢的思考在里面,否则就会像一根橡皮筋,绷得越紧断得越快。也只有你慢下来,才能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有时间去体味、沉淀。摘编自2009年12月《小康》杂志《许戈辉:慢生活是从容应对世界的方式》,罗 屿/文

  慢阅读——

  加拿大学者约翰·米德马出版过一本书,书名就叫《慢阅读》。他在书中写道:慢阅读并不是主张懒懒散散地阅读,一切东西都拖着进行,而是提倡一种细细阅读的观念。

  在我们身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幸福”成为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因此,我们更需要放慢脚步去关注心灵。而读完一本好书后长久的记忆和回味,正是慢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2011年2月9日《新闻晨报》,徐 颖/文
 

  中医博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罗大伦:中医认为,唾为肾之液,起着湿润与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还具有滋养肾精之功。古人把唾液也视为“元神之液”,认为弥足珍贵。不少上班族对吃饭没了感觉,只是狼吞虎咽填饱肚子,长此以往,对脾胃是个负担,导致脾的运化失调。

  卫生部健康教育专家刘玄重: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细嚼慢咽。唾液里面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只需十几秒钟,就能把接触到的90%的致癌物、化学添加剂消灭,这是我们人类自保的一种本领。而如果我们稀里糊涂把食物往嘴里一倒,把自己当饭桶一样,5分钟就把饭全倒进去,总有一天要出事。

  所以说,放松心情, 浪漫地吃;放缓速度,慢慢地吃。快吃吃出危险,慢吃吃出安全。

  慢说话——慢慢说话是一种修行

  9年前,47岁的台湾女人蓝怀恩奔赴上海“推动男性文化研究”,去年她又转战南宁,继续为她的男性研究和乐活忙碌。虽然这条路走得并不一帆风顺,但她永远给人一种平和而安静的感受,哪怕是需要说“狠话”和尖锐话的时候,依然是不紧不慢,让你不知不觉就被感染。

  慢慢说话,就是蓝怀恩心中的一座“慢城”,她说:“我从小的成长教育中就有慢慢说话这一项。”

  慢慢说话可以给自己提供思考的时间,让交谈变得更流畅。同时,还会给自己和对方一个平静的氛围。她说,自己偶尔也会有着急,但多年坚持的慢慢说话,让她能心平气和的生活,那是一种安静的状态,清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说话太快,尤其是女人争吵起来像机关枪扫射,把自己置于中心,要用气势压倒对方,往往不会反思说出来的语句,哪有可爱之感。

  语速的快慢,的确是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人在吵架时,焦急、愤怒或急于把别人辩倒,急于表明自己观点时,往往会语速加快,说起话来像机关枪扫射,往往不会反思说出来的语句。所以,当你发现自己说话快了的时候,一定要去找原因,是什么让自己着急了,然后去调整自己。

  蓝怀恩认为,学会慢慢说话,哪怕你内心再焦躁,也可以向别人输出平和的信息,自己也能反过来得到内心的平静。

  语速快的人慢下来,她提出一个好方法,不妨试一试:用录音机把自己每次的讲话录下来,然后自己反复听,反复改,一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她说,慢生活,慢说话,是一种修行。

  健康链接:

  中医博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罗大伦:中医认为,言为心声。说话多、声音大、语速快,时间长了也会增加心的负担。因此,慢慢说话很重要,可以养心、调整心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好心态若是因,慢说话就是果。心态平和的人,说话自然较慢,因此,养心也很重要,可以自主调整说话语速。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沈政:俗话说“慢性子的人寿命长”,老年人语速慢一点儿,也算养生。老年人体弱多病,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如果语速太快,很容易使他们的情绪变得激动和紧张,这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血管收缩,可能引发或加重高血压、心脏病等。另外,情绪激动还容易伤肝、伤肺、伤脾,可能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对健康不利。

  据《大河健康报》

  慢赚钱——慢慢赚钱能兼顾乐趣

  “单行道俱乐部”是马青的“慢城”,这里是一个只卖茶水、咖啡不卖茶叶的茶馆:城市景观河边的几间小屋,房顶立着涂鸦式地写着“单行道”字样还歪歪扭扭的门头,有性别的台灯、画着禁止掉头的交通符号并伴有“爱情不是你想买就能买”字样的衣帽钩。

  28岁的马青,六年前从郑大中文系毕业后,受不了忙得天昏地暗的生活,以及与自己的兴趣相差甚远的工作,两次辞职之后靠家人和男友家人资助买婚房的首付款,开了这家颇有创意的“单行道”茶舍,不料生意竟然出奇的好。规模并不大的小店,月入两三万元。

  生意一走上正轨,她就交给了招来的领班小姐妹打理,自己却“不务正业”地去学拍街片。她说:“赚钱不是容易的,很多事需要妥协。想法一旦变成实体,乐趣就没了,反而成了累赘。与其如此,我更愿意保留自我的东西。没有生意的束缚,我可以慢慢地做,只做自己喜欢的东西。虽然街片和我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完全不成正比,但我自己乐在其中。”

  她一天的生活通常是:早晨8点多起床步行去健身馆做瑜伽,10点钟左右坐公交车去图书馆看书;午饭后,大部分时间拍些自己喜欢的街片,然后开始在电脑上对比、总结、修正,有时偶尔也到店里找个角落自己煮一壶咖啡享用,晚上十一点前准时睡觉。

  就这样,马青在喧嚣的城市中穿过匆忙的人群,悠然地享受着慢生活。脸上那份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淡定。凡是看见熟识的客人,挂在马青嘴边的口头禅就那一句:请慢用。

  健康链接

  在这个以“数字”和“速度”衡量效率的“快”时代,人们风雨兼程地为理想或是名利奔波,为“生”走得太快,却把“活”的意义丢在了身后。近年来,诸多名人才俊“英年早逝”不绝于耳的新闻让我们惋惜之余不禁感慨,那些曾经与“时间赛跑的人”,大多离健康的生活与生命的本质越来越远。当过劳死、抑郁症、亚健康开始笼罩职场阴魂不散,当暴戾的情绪在整个社会迅速蔓延,我们不能不反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的这种生活方式。

  “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这位曾以创立“披头士乐队”风靡全球的英国摇滚音乐艺术家,约翰·列侬的这句名言,成为对“慢生活”最早的觉悟和反思。

  链接

  去年11月,江苏省高淳县桠溪镇被国际慢城组织评定为中国的首个慢城。今年的5月26日、30日,健康时连续两期刊登“慢城”系列报道:

\

  《造访中国慢城》(第830期3版,记者刘桥斌):慢城位于江苏省高淳县桠溪镇西北部,记者从南京乘车约两小时,穿过一段弯弯曲曲扬尘土路,看到“国际慢城桠溪欢迎您”的牌子,上面还有个蜗牛标识。记者揭秘了那里的慢生活,以及讲述农村妇女的一块西瓜搞定“慢城”的故事。

\

  《慢城里的慢生活》(第831期3版,记者戴志悦):慢慢散步,慢慢吃饭,慢慢恋爱,慢慢思考,慢慢贴近灵魂,慢慢享受生命。记者找到了几位曾在意大利、英国、澳大利等地慢城工作、生活过的人讲述慢城的生活。

  名词解释

  慢城:继多年在意大利发起的慢食文化(slow food)后,慢城运动(citta slow)也逐渐兴起。首座慢城1999年10月诞生于意大利奥尔维耶托市,至今全球已经有24个国家的140个城市成为“慢城”。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