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懊悔”是人们很熟悉的一个词,因为谁都曾经懊悔过。自知懊悔是改正错误、纠正失误的起点,而做错了事又不知悔改的人,很难避免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如果我们常沉湎于一件事,为一时一事的不如意而一直懊悔,那就会陷于一种心理“沼泽地”之中,成为一个心理不健全的人。
西方有句谚语:“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因为懊悔并不能改变过去,更不能创造未来。无休无止地责备自己,非但于事无补,而且往往会磨灭对未来的追求意念。
长期陷入于懊悔之中,对人的精神是一种无形的折磨。人的大脑健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和平衡性。如果一个人的大脑长期为一种思绪所占据,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麻木,严重的还会造成精神失常。
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因其儿子阿毛被狼吃了,后半生一蹶不振,严格地说,是她懊悔不已的心理,导致她最终精神崩溃。
在懊悔的海洋中打滚是严重的精神消耗。的确,只有尽快地走出心理“沼泽地”,紧紧把握“现在”,才把握了未来,着眼于现在,寄希望于未来,才会对生活充满追求的信心。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