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上海百岁夫妇的养生经

2011-04-21 00:32:57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


  在上海浦东金桥的古镇上,百年老屋里住着102岁的张木成和103岁的徐东英,他们是上海婚龄最长的一对夫妻,相濡以沫八十一载,已是五世同堂,最大的玄孙9岁。老夫妻俩没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任何慢性病,在小儿子夫妇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甚至很少上医院,偶尔有个头疼脑热,刮个痧就好了。
  夫妻俩形影不离,张木成习惯性地拉起老伴的手,握得紧紧的,彼此相依相扶,成了全镇最美的风景。
  老先生爱看新闻、足球,老太太喜欢听评弹、看电视剧。 每天早上,老太太陪着老先生先听天气预报再看新闻,老先生也都会陪着老伴听一会评弹。
  两位老人现在跟小儿子一家一起生活。进入高龄后,徐东英的双眼得了严重白内障,而张木成的听力有所下降,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一起看电视、听评弹。有什么不明白的,张木成时不时会解释几句,为了让耳背的老伴听清新闻,老太太也总是迁就地调大电视的音量,默契的他们仿佛就是彼此的耳朵和眼睛。
  小儿子张桂军从记事开始,父母就从未吵过架,“父亲对母亲一直谦让,对我们兄妹几个也是疼爱有加,从没有打骂过我们,母亲更是人尽皆知的好脾气。”按照徐东英的说法,两个人在一起根本没什么过不去的,“他生气了我就少说话,等平静下来了自然就好。”
  平日里,两位老人很少生病,去年冬天张木成不慎在家里一个踉跄,腿擦破了些皮,当时徐东英急红了眼,好几晚都睡不踏实,时不时会起床察看老伴的伤情,直至确认并无大碍后,一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有一年老伴稍有发烧,急得张木成在床前茶饭不思。
  张木成对老伴的关心更是体现在每天的点点滴滴中,天气冷了生怕老伴着凉,每天清晨老先生总会端来水让老伴在床上洗漱。两位老人多年来一直住在河边的百年老屋中从未分开,去年,张木成的妹妹本想邀请徐东英到她家小住一段时间,老太太执意不肯,妹妹只好放弃。
  老两口冬天能睡上12个小时,夏天醒得早些,但每天基本有11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作息很有规律:早上六七点钟起床,中午11点半吃午饭,下午5点半吃晚饭,晚上看完新闻,7点便熄灯睡觉了。
  张木成总风趣地说,眼睛一闭好像回到年轻的时候,所以白天他们也总喜欢躺在床上休养。老太太个子瘦小,90多岁时每天都会扛着锄头种菜,还可以挑起十几公斤的蔬菜,一走就是半小时,河边的好几亩荒地靠她一人就能打理。
  老两口餐桌上天天有肉,顿顿大荤,红烧肉百叶结更是百吃不厌。
  张木成解放前随父经营过中药店,深谙中医养生之道。每年冬天老先生都要给自己和老伴开一个膏方,而这膏方单子的内容和普通的方子相比,又有些特别之处。通常十全大补膏中的十样中药都有,包括当归、川穹、党参、向芍、白术、茯苓、甘草、地黄和肉桂等,而张家祖传的方子里有18味药,经过多年的增补药材,如今这张膏方单子上的药材已达二十六味。
  “养生贵在坚持。”这是张木成一直以来的生活信条。每天起床,老先生先会喝下一杯香浓的绿茶,紧跟着又是一大杯蛋白粉,然后服下钙片、维生素B各一片,闲暇之余嘴里还会含上几片人参。
  拿着相册,张木成最爱看那几张全家福,挤满一家四十多口人的相片上,他仅凭轮廓便能清晰辨认出照片上的人。二老如今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儿孙们前来探望。“子女在身边就好像是我们的保镖,比较有安全感。”说起常年照顾自己的小儿子夫妇,二老笑得皱纹舒展。
  “我们晚上睡觉很警觉,要是听到老人咳嗽了,赶紧爬起来帮他们端茶送水。”小儿媳黄秀娣总记着那一次她回来迟了,就见老太太在门口焦急地走来走去,一看她回来了,一下就笑了。
  两位老人住的老屋是一间40多平方米的房子,干裂斑驳的墙壁似乎正诉说着房子的悠悠历史,泛黄的橱柜、锃亮的八仙桌、老式木马桶……
  老夫妻拄着拐杖,在这条百年老街上,相依相伴走过了几十个春秋。老先生喜欢上街散步,老太太则喜欢串门唠家常,每次串门她也不忘拖上老伴。50多年的老邻居说他俩“性格开朗,为人和善,乐于助人”,和邻里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左邻右舍还时常会拿些中药来让老先生鉴定。左邻右舍都喜欢找他们聊天,犯难了也喜欢找他们商量。
  老先生小时候读私塾,对孔夫子“和为贵”印象深刻,一生都在践行。“儿女出息了,连家门口的世博会我们都去看过了,真没什么遗憾了。”老先生脸上永远挂着满足的笑容。老太太说:“天天像过新年。”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