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电影演员陈道明在一篇短文中写道:“朋友往往会问:你在家里都干吗?我说,什么都没干,发呆呢。我认为,发呆是最放松的事。尝试把自己脑袋放空,哪怕只有几分钟,其实也挺幸福的。”
陈道明说的“发呆”,就是把自己的大脑“放空”;我这里说的是“清空”,其实意思都一样,就是将人的大脑处于一种什么都不想、只是静静歇息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恬静的、快活的,它能给人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
人生是忙碌的,特别是当下世事纷扰、物欲横流的状况,搅得人心躁动。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烦心事纠结心头:比如买个食品,你得小心别是过期的;购件衣服,你得左看右看,别是个冒牌货;孩子入托、上学,你得操心找个好幼儿园、好学校;大学毕业了找工作,你还得劳神费力……诸如此类的事情实在不少。
有人戏言:“操不完的心,干不完的事儿,两眼一睁忙到点灯,没办法啊!”在如此情况下,很多人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儿,于是有人跑医院看医生,吃了些药也不见效,烦事依然在心,精神照样紧张,搞得愁容满面。怎么办?其实很简单,俗话说:心病还要心来医。如何医?把大脑清空则是一剂良方。
人的大脑犹如一个储藏库,如果让它承载的东西过多,那它就无法正常运转。特别是将那些烦心事儿、忧愁事儿都放在那里,长期积郁,更是不得了。因此,不断及时地把大脑清空实为必要。在这里要明确,清空并不是把什么都清走,而是说要把那些烦心事、糟心事统统清走。要抛弃烦恼,留下美好;丢掉忧愁,留下畅快;清除抑郁,留下快乐,还大脑一个宽松、自在的环境。
也许有人会说,大脑清空是一时的,那些烦心事还在啊!清空大脑,人也就轻松了,再也不为那些琐事所纠结。同时大脑有了一个宽松、自在的环境,人的精神境界也随之有所改变,一些新的想法、理念会随之补充进来。同样是面对那些烦心事,但由于人的境界不同,处理上也会有所不同。
前不久病逝的作家史铁生,1972年不幸瘫痪,后来身患尿毒症,需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每周3次的透析,1000次针刺,让他的血管变成了蚯蚓状。面对如此残酷的人生,他苦恼、烦躁,但并没有被压垮。那些日子他坐着轮椅在地坛公园静思,把萦绕脑际的那些苦恼统统“清空”,仔细思考人生的意义。结果同样是一个人,境界变了,人也精神了,一部部文学作品在他手下陆续问世。
那么怎样清空大脑呢?陈道明的“发呆”不失为一法。有专家指出,人的大脑运行是有一定程序的,有些人之所以精神紧张、郁郁寡欢,在于他潜意识里的负面程序在作怪。而“发呆”则是将这种负面程序停止、打乱,代之以正常程序。人的思维带有惯性,有时还有些强迫症,即越不想想的事它越想,适当地“发发呆”,尝试让大脑变成空白会大有裨益。
“人活一口气”,有没有这口气,来源于大脑的运作。为使我们每个人活得更洒脱、更幸福,经常进行脑健康活动,十分必要。让我们一起行动,看看效果如何吧!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