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21年07月02日> 总第1805期 > 16 > 新闻内容
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 的百岁人生
健康时报记者 王艾冰 张 赫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2日  查看次数:  
 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
的百岁人生
 
在辛育龄的左手臂上,有一道伤痕,很多后辈都知道,这是百岁老人从医之路的起点。
1937年,年仅16岁的辛育龄放弃了读书的机会参加了冀中人民自卫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想的是拿着枪上阵杀敌,不料却被安排在冀中卫生部后方医院,成为一名卫生员。
辛育龄曾回忆,那段日子,白求恩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带领手术队赴前沿阵地,他总说,距阵地愈近,愈能多救些伤员。尽管简陋的手术室外炮火连天,手术室内的白求恩却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地把手术做完。在另一次战斗中,由于日本人的飞机轰炸,驮药箱的马匹受惊而导致药品撒了一地。辛育龄赶紧拽住惊马,整理药箱,左手臂却被划伤,鲜血淋漓。白求恩原本非常气愤,想跑过来斥责辛育龄,看到此景急忙叫住他:“小鬼!你也受伤了,来,我先给你处理伤口。我不是骂你,我是恨日本侵略者!”       
 
1939年,白求恩光荣牺牲。辛晓梅说,在父亲的陈述里,就是那时,他更加坚定:“救死扶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将来能做一位像白求恩一样的医生,挺好的。”
这些故事和经历,后来也被老人的所有学生所熟知。“做白求恩式好医生”也成为几代人的目标。
后来,辛育龄从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外科大夫。辽沈战役时,辛育龄奉命带领医疗队赶赴沈阳参战。抗美援朝开始后,辛育龄组织医疗队赴朝支援,负责收容伤员。
自此,从医之路,从战火中萌芽。此后一辈子的事业与爱好,都是医学。从弃学从戎到中途从医,从开拓我国胸外科到受命出任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又在之后迅速重返临床,这位老人的初心一直没变:治病,救人,让百姓少受苦。
让中国的医院
建起了胸外科
1951年辛育龄被政府首批派往前苏联学习胸外科技术。1956年他获得苏联医学院医学博士,掌握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
回国后,辛育龄选择留在地方医院。“因为当时部队医院只接受军队病员,到地方上可以为更多病人做手术。”就这样,辛育龄来到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后改为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组建了胸外科。
由于传统的结核病治疗方法对大量的重症晚期肺结核,特别是空洞型肺结核合并大咳血的病人治疗无效,常发生窒息性死亡。辛育龄经过仔细研究,创新出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用此方法治疗了200多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大咳血病人,均获得成功,并于1958年获原卫生部技术革新奖。
当时,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尚未建立胸外科,辛育龄牵头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举办胸外科医师培训班,为期一年,每期20名。从1958年到1980年,他为全国培养出3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为了支持各省市胸外科的顺利发展,辛育龄还经常亲赴各地帮助胸外科医师做手术,有40余家医院的胸外科是在他的指导下建成的。
七十年代末,辛育龄又带领全科开展了肺移植的实验研究,并在全国首次连续做了两例人肺移植,而当时,全世界也只做了42例。中国的肺移植第一人,辛育龄当之无愧。
曾无数次跟随辛育龄学习的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2002年我从国外学习肺移植技术回来做了中国的肺移植停滞5年后的第一例肺移植手术,手术成功后我召开了一个肺移植成果论证会,当时也请辛老过来了,会上受到了辛老极大的鼓励,为我之后的肺移植事业开展做了非常重要的铺垫。”
回到北京后,辛育龄亲手为陈静瑜写了一首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振臂挥刀除病魔,移植花开无锡城。”
陈静瑜说,在很多找不到“出口”的艰难时刻,前辈的话,都是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推着他继续向前。
“要对患者好,
一直好下去”
   “那是一个十分合格的大夫。”谈起父亲,辛晓梅反复强调,她的记忆里,辛育龄救治过很多家里困难、身边没有亲人的患者,他们都吃过辛育龄带给他们的“营养餐”。父亲回家经常和孩子们说:“准备一些营养餐,有患者需要补充营养。”
德不近佛者,不能为医。
1992年来到中日医院胸外科跟随辛育龄学习了29年的中日友好医院原大外科主任、胸外科主任刘德若回忆,“辛老手术有一个习惯,开胸后总要把手套洗一下,要让手很滑,在触摸病人的肺时,动作极其轻柔。他常跟我们说,虽然病人在全麻状态,但我们要像病人清醒时一样对待他。他还说,现在胸腔镜手术,用卵圆钳夹肺的时候要轻柔,能不夹最好不夹,避免不必要的损伤。直到今天,我们科室一直保持这些好传统。”
为了让患者少受苦,辛育龄研创了我国独有的针刺麻醉,完成了首次由40多根针变为1根针进行针麻开胸手术。
有人说开胸手术创伤太大,不适宜做针刺麻醉。为寻找经验,辛育龄在自己身上做试验。他在针麻状态下实施自己的急性阑尾炎手术,又用镊子夹自己的皮肤,相继用仪器测痛阈,为筛选适合针麻手术的病例做比较。
1970年6月25日,在辛育龄的主刀下,首例运用一根针,针刺三阳络透郄门穴行肺切除手术获得成功,震惊了针麻界的同行,开创了国内针麻肺切除新的水平。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代表团特别要求参观辛育龄的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这在外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奇闻。而辛育龄却说,就是为了让患者少受苦,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2010年,辛育龄用两年时间完成的展示他一生行医经历的画册《辛育龄行医之路》出版。辛育龄将自己的一生概括为投笔从戎、奋起抗战、国家选派、赴苏深造、治病救人与医院建设等阶段。
书籍出版后,辛育龄告诉辛晓梅,“我今生没有任何遗憾了。”
提起除了总书记颁发奖章外,最让老人开心的事儿还有什么,辛晓梅说,前不久,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听说自己的宝贝孙子成了预备党员,笑的合不拢嘴,反复在嘴里念叨着:我高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