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病痛,患者的一个隐痛可能是很少被认真倾听。
帕梅拉·蒙斯特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著名的乳腺癌专家,她曾为数千名女性提供过应对乳腺癌的建议。但在48岁的时候,她接到了一个电话,说她的乳房X光检查显示异常。这个词将她推入到一个全新角色中,那就是“病人”,不仅是乳腺癌病人,更是令人恐惧的BRCA基因突变病人。
经过科学的治疗,蒙斯特最终走出了乳腺癌的阴霾。恢复健康后,她对患者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站在病床边”到“躺在病床上”,她开始重新审视眼前的医学、医生和医院,顷刻之间获得了不同的意义——属于病人的意义。
关于信任
有关医患,信任是谈到最多的一个词。信任究竟能带来什么?蒙斯特对此有特别精炼的描述:“从医生的角度来说,我会自然而然地和信任我的患者走得更近。现在我是患者,我应该把治疗的责任转移给我的同事们。一旦这样做了,我会更容易接受医生的指导,获得我真正需要的支持。”
但信任终究不易。医生患者相互面对,他们同时也是一对陌生人。每个患者都有各自不同的身份背景,此刻要将自己的身体完全交给一个陌生人,这种心理转换本身就面临很大的挑战。
蒙斯特曾经作为乳腺癌领军人物,作风强势,忽然成为患者,内心却很挣扎。即使主诊医生是自己的同事,她仍然动用了大量医学知识和自己多年行医经验来说服自己。
某种程度上讲,医患信任的建立,患者一方需要克服的困难更大,付出的努力更多。主动调整心态以及充分获取疾病信息,对建立信任有所帮助。而对于医患双方,足够时间的悉心、耐心的交流与磨合则显得十分重要。
关于概率
医学的客观现实是,没有100%。如果一个有利的医疗结果概率是97%,那么,从理性的角度就会被认为是很安全、很有把握了。就像天气预报说,明天97%会下雨,那你出门就肯定会带伞。
即便是理性客观的普遍规律,以患者身份面对时,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心理认知。
“作为一名医生,我会把这个结果解读为有97%的可能性不会发现癌症。我认为这个事实可以对病人起到安慰效果。但一旦关系到自己,我对这些数字的感觉变得截然不同,变得一点安慰效果也没有了——因为这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癌症,而不是出现在纸上的数字。”
作为患者,他们表面是在纠结概率,其实是在关心自己的未来,他们要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他们未来要过怎样的生活?患者应该被认真倾听,而且首先应该是被家人、朋友倾听,然后才更有可能被医生听到。
关于陪伴
在诊断病情和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中,蒙斯特多次感慨身边能有个人多好。
仔细想想,一个疾病突然来袭,对患者其实意味着海量的陌生信息同时袭来:自己为什么会得病,这种病能治吗,不同的治疗方案会有哪些风险,哪些自己能承受,再加上一些恐怖的词汇,感染、复发、后遗症、死亡率……
一个专业医生在处理这些信息时尚感觉吃力,何况一个普通人。蒙斯特说:“此刻我又一次想到要是自己带个人来,帮我记下这些东西该多好。”“我自己把它们全部都理清是件不可能的事。”
更糟的是,生病意味着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被突然打断,怎么把它们同时安顿好?
患者在疾病中焦虑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帮他们把生活稳住,给他们陪伴和支持,可能比那种“找最好的药,别担心钱”的豪言壮语更让人安心。摘编自微信公号“九号院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