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丁延庆“吐槽女儿学习成绩差”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生活中,也有不少高学历的父母,孩子成绩却一般。
按理来说,父母如此优秀,孩子的起点应该比其他孩子更高,学习成绩应该更优秀才是。
可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父母的孩子成绩平平,甚至是“学渣”?
过高的学业要求,严厉的教育风格 孩子从小就顶着“某某教授的孩子”的标签,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如果父母这时还不懂积极引导,反而加大对学业的要求,盲目“鸡娃”的话,孩子的学习状态就很容易出现学习障碍,甚至对学习心生排斥、恐惧。
父母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人格特征 这些父母自身的成功很容易导致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尤其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一意孤行。
可现实就是如此,如果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不懂得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往往怎么都无法成绩优异起来。培养真正优秀的孩子需具备教育理念:
父母给予足够的心灵滋养 研究指出,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有心理和情感诉求,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情感回应,孩子长大后适应环境的能力、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更弱,孤独感、焦虑感和攻击性更强。
父母不能仅停留在只满足孩子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还要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给予孩子充分的心理滋养。
塑造温馨、良好的家庭氛围 夫妻的三观应一致,并与孩子建立真正亲密的亲子关系。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应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有心理层面上的交流;孩子愿意将遇到的重大困难和困惑告诉父母,寻求帮助,这是预防精神心理问题的最佳办法。
掌握“学习障碍”的知识 学生群体中出现学习障碍的比例很高,但只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它是可以被逆转的。父母最好提前掌握学习障碍的知识,尤其是了解其常见的表现。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拉、考试焦虑、严重偏科等。
引导孩子“立长志” 积极的三观应该放在学习成绩前面,很多盲目“鸡娃”的父母却本末倒置。
这样的孩子即便成为“学霸”,也很容易在面临一些人生抉择中作出不理性选择。另外,父母可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孩子“立长志”。
相比短期的成绩和目标,远大的人生理想能够令孩子拥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