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曾在2013年发表《全球肿瘤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文中指出,全球介入技术的种类由初期的2、3种发展到目前大于14种,涉及的肿瘤类型亦由肝细胞癌、宫颈癌、乳腺癌等少数瘤种发展至全身超过22个部位的41种瘤种。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展肿瘤介入治疗,早期主要为肾脏肿瘤的栓塞治疗,随后治疗病种逐步扩大,发展至肝癌、肺癌等实体瘤以及肿瘤并发症的治疗,已成为常规化标准治疗。
临床综合诊疗
病例分析的基础,MDT治疗的咽喉环节
刚到下午3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断楼3楼的多学科联合会诊室已经开始热闹起来了,肝胆外科、放疗科、内科(化疗科)、影像诊断科、介入科、超声科(射频科)、病理科、中医、肝病内科、临床营养学科及精神科各个专科的医生陆续进入到这一个特殊的会诊室里,一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传统节目即将在这里上演。
“人都来齐了,我们就开始今天的会诊吧。”这次会诊由肝胆外科主任吴健雄主持,他已经迅速进入状态,俨然这次会诊的最高指挥官。话音刚落,第一位患者的影像资料已被投影在显示屏上,伴有一位医生统一汇报,“各个科室先看看,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治疗意见。”
原本肃穆的会议室一下子沸腾起来,那些在记者眼中原本高冷少言的专家们此时似乎开启了说话键的按钮一般,开始了激烈的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有否定声音也有赞同的点头示意。
每周二下午三点的会诊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传统节目,从1958年医院创立之初,就已经定下多学科会诊(MDT)的“规矩”。吴健雄告诉记者,他刚到肿瘤医院参加工作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医院格外强调综合诊断治疗。如今吴健雄及其团队也一直保持着这个传统,每周举行针对疑难病例的MDT多学科会诊,最初会诊由自己主持,到后来由参加会诊的各科主任轮流主持。
“影像诊断科、超声科这些影像科室是必须到的,肿瘤治疗,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在MDT讨论过程中是影像诊断医生在主导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临床专家依据诊断意见和评估再做出疾病的诊疗计划和治疗方案。”吴健雄告诉记者,影像是分析病例的基础,影像分析则是MDT的咽喉环节。
在讨论中,吴健雄多次咨询牛丽娟,“这个可以用超声再复查一下吗?”“这部分癌变区,牛主任能用射频清理吗?”另外,有关于放疗药物使用效果的评估也要经由影像诊断科医生进行评估。病情进展、治疗效果、方案评估,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就在不同科室的“针锋相对”中产生。吴健雄显得颇为高兴,说道:“就这么定了,各个科室赶快落实,如果一周之内不落实,下次就不用来了。”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根据SCI报道成果更新肿瘤诊治指南中指出,MDT已经成为多数肿瘤治疗模式的首选。英国癌症诊疗指南规定,所有确诊肿瘤的病人在接受治疗前必须经过相关的MDT会诊。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6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提出,要加强肿瘤及相关学科建设,加强肿瘤诊疗人才培训,落实肿瘤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推行“单病种、多学科”诊疗模式。
除了每周二定期的全院会诊,牛丽娟介绍,超声介入治疗也是有一个MDT团队,包括外科医生、放疗科医生、导管介入医生、超声科医生、内科医生以及大影像科医生。“多个专业医生共同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不再像以前那样,各自为阵,单一片面。”
影像科医生们,就这样,站在了临床治疗一线的前面。
专家推荐
赵心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兼腹部学组组长;擅长:肝胆胰肿瘤的影像诊断;出诊时间:周二下午(特需)
周纯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科室主任;擅长: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尤其擅长消化系统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出诊时间:周四上午(特需)
吴 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副主任,PET-CT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医学影像专家委员会副主委;擅长:肺癌筛查与早诊;出诊时间:暂无
牛丽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擅长:头颈肿瘤的超声诊断和介入治疗;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二上午、周四下午、周五上午(特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