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家跨国制药公司正在涌动一股高端人才离职潮,而跳槽目的地,齐刷刷选择了国内的初创药企。
辉瑞、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以及强生等知名跨国药企的中国管理人员,纷纷跳槽至本土制药公司。有业内人士分析,丰厚的待遇、灵活的组织架构、良好的前景预期等或许就是本土人才近期回流国内初创药企的原因所在。
百济神州就是跨国药企高管“弃外投中”的一个很好例证。2018年5月初,百济神州宣布吴晓滨从出任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2009年起,吴晓滨先后担任辉瑞中国区总经理、总裁等职务,在离职后,吴晓滨的选择是国内专注于小分子靶向新药和免疫肿瘤疗法研发的百济神州。
在医药圈内,吴晓滨是一位“传奇”人物,先后在拜耳、惠氏以及辉瑞等知名药企中国区工作期间,颇受业界认可,辉瑞也被认为是外资药企中国本土化的典范。
同样在今年的5月,原西安杨森副总裁、创新产品事业部负责人边欣加入百济神州,任首席商务官。
除此之外,今年5月,阿斯利康制药公司前高级副总裁巢守柏博士加盟天津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出任首席运营官,而6月5日,再鼎医药正式宣布:任命前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肿瘤业务部门负责人梁怡为首席运营官、大中华区总裁。
再往前追溯,曾在葛兰素史克公司任职11年、时任全球传染病研发部高级副总裁的洪志,创办了初创药企腾盛博药,上个月获得2.6亿美元融资,此次融资中投资者不乏红杉资本等大投资企业的身影。
原新基公司全球临床研究与开发部门执行总监、曾在强生、诺华以及新基等跨国公司有过任职18年之久的梅建明博士也在2016年创办了德琪医药。
在跨国药企高管纷纷投靠本土药企背后,是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巨大市场,吸引着我国医药行业高端人才回归本土企业。
据统计,2017年国内医疗保健行业共获得117亿美元风投资金,创历史新高,而2016年医疗保健行业获得风投资金为53亿美元,2017年相较2016年增幅超过一倍。2017年国内药企获得26亿美元风投资金,此外从股市获得31亿美元资金,还通过专利使用权协议获得了数十亿美元。
根据麦肯锡公司在2016年发布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报告,世界各主要医药研发国家按照创新贡献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为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的美国,创新贡献占全球的一半左右;第二梯队包括日本、英国、德国和瑞士等制药强国,创新贡献约在5%~10%,这些国家具有良好的药物研发基础,并力争成为全球或区域创新枢纽;而包括中国、印度、韩国等在内的国家,研发贡献在5%以下,被归为第三梯队。
近年来,我国药企对研发领域的投入和加强推进了药企转制,在变革的新高潮下,人才调整是必然路径。
由于专注于创新药研发生产,中国生物科技公司需要来自外企的人才。更有吸引力的是,这些中国初创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可以提供给高层人才世界级的薪酬,许多还提供股权。
除了待遇,中国初创药企在管理架构上的先进性也有吸引力。
吴晓滨就曾公开表示,同跨国药企复杂的管理层级相比,“在中国的初创药企,工作动力有很大不同,而且决策快速高效。”
当跨国企业以前的政策优势不复存在,而本土生物医药创新日渐崛起,人才回归今后将成为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