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7月13日> 总第1521期 > 10 > 新闻内容
给老人多些仪式感
北京大学认知心理学院副教授 张 昕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3日  查看次数:  

   二月二,被老爸撵着去理发;端午节,家里家外被老妈绑上艾草……老人似乎对每个传统节日、时令都有莫名的执念。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有仪式感的人生,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

  如果爸妈还对生活有仪式感,我们该庆幸,至少他们还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仪式感给人带来什么?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仪式感能够带给我们的是两件事——信念和归属感。通过仪式,可以对抗不确定性,提升信念,增强归属感。

  古人重视节气和时令,对待季节更替也都是郑重其事,不仅饮食有讲究,更要拜神斋戒,改换服装颜色,以此“送春”、“邀春”、“迎夏”。这也是希望通过各种仪式,来消除天灾人祸的恐惧,表达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景,给生活增加一些期许,让日子更有盼头。

  仪式感还会给老人带来归属感,增进人际和谐。不管身在何处,只要一听到国歌、看到国旗,人们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庄严肃穆感,民族身份的自豪感。所以,你会发现,很多老人的家国情怀要比年轻人多许多。

  仪式感真的可以延年益寿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就开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例如:生日,或是宗教节日等)与人寿命的关系了。  他们提出周年反应(anniversary reaction)假设。

  何谓“周年反应”?在重要日子前,个体寿命会被暂时延长。等过完生日再死/等看见你结婚再死,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这里的死亡指的是自然死亡(包括慢性疾病),而非意外或突发急病等非正常死亡情况。

  人们在生日前的死亡率降低不少,而生日后一周的死亡率则会提高。

  节日的重要性/对节日的期待程度,可能影响个体的生存意愿。

  “周年反应”效应在女性中也更为明显,在男性中效果则不那么显著。

  也就是说,一个人期待节日(仪式),这个“周年反应”即有效,就更可能活过这个节日;一个人对节日(仪式)没有期待,“周年反应”则影响不了他TA,寿命也就随心了。

  如何增强老人的仪式感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调查,发现常在家中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事业上的成就,尤其是家庭传统,它给所有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断的。

  孝顺不是形式,但应该有一些仪式。

  重大节日尽量与父母共度,让父母知道你始终把他们记挂在心上;

  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老人家都爱热闹,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会让老人感受到最直接的幸福;

  记住父母的生日,给父母过生日,当面说声“生日快乐”是最好的,若实在回不去,也一定要打个电话问候,让老人知道自己并未被遗忘;

  亲自给父母做饭,尽管出去吃饭方便,但亲自准备食材的过程,即便打打下手,本身就是一种亲密的交流过程,能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用心;

  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分享工作生活的快乐和苦恼,让远在故乡的爸妈更有参与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