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王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胸腔镜学组副组长,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FRCS,FellowofRoyalCollegeofSurgeons)
擅长:普胸外科各种常见疾病以及罕见病的诊治,对各类胸外科常规手术及复杂手术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倡肺癌、食管癌的规范化治疗
出诊时间:周一、周五上午(门诊B15楼) 随着肺癌在我国高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警惕肺上的任何一点小变化,磨玻璃样病变,就是一种肺部CT上的影像学特征,被认为是早期肺癌的一条线索。
“磨玻璃样病变,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公众,目前都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王群教授认为,绝大多数纯磨玻璃样病变的病人不需要治疗,随访过程中,只要没有任何质变,都不会对健康构成威胁。
实际上,现在被检出的肺癌病人中,很大一部分以“磨玻璃”的形式出现,他们手术后的病理往往是原位癌或微浸润癌、早期浸润癌。这些病发展非常缓慢,国际上,已经将磨玻璃样病变定义为一种惰性肿瘤。
王群教授介绍,国际上对磨玻璃样病变研究最多的是日本,上世纪90年代他们已经对磨玻璃病变的病理和分型有了详细描述。2016年,日本学者发表过一篇非常有影响力的文章,对1046个磨玻璃病变平均随访4.3年,纯磨玻璃病变中仅有6.6%的有了进展,手术结果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原位癌或微浸润癌,都不会危及生命。基于上面这项临床研究,日本学者提出,对于非高危人群每两年做一次肺部低剂量螺旋CT即可。
什么样的磨玻璃样病变需要进行干预治疗呢?
据美国放射协会2016年对磨玻璃病变的诊疗策略显示,小于5毫米时不用做任何进一步的检查,而大于5毫米时亦只需要随访,不用进行治疗。而美国癌症协会(NCCN)把磨玻璃病变的手术指征再次提高,新的筛查指南中指出,只要是纯的磨玻璃样病变,小于20mm时继续观察,大于20mm才列入手术范围。
“中国的策略和美国很不一样,中国门槛降低了,很多单位开始做6mm以上的手术。”王群教授表示,原位癌是对人体没有威胁的疾病,国外已经有了充分的指南,日本也已经有大量的数据证实,纯磨玻璃病变可以不必处理,通过安全随访观察即可。
但中国介入到这个领域比较晚,目前中国影像科、肿瘤内科和胸外科医生在纯磨玻璃病变的整个诊疗过程中,存在过于积极诊断的趋势,希望未来10年会有所改变。
王群教授特别提示,纯磨玻璃样病变是惰性肿瘤,基本没有血性转移和淋巴转移,目前治愈率达到100%。
现在国际上已经有共识,对非高危人群不允许做CT体检,美国和欧洲研究发现,非高危人群筛查不会带来社会效应,不降低肺癌死亡率,“既然肿瘤不会转移,那么在未来,手术以外的方法主要包括立体精准放疗、射频治疗等非手术治疗办法可能会替代微创胸腔镜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