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5月25日> 总第1508期 > 22 > 新闻内容
当正常人住进精神病院
综合编辑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5日  查看次数:  

  世界顶级科学杂志《Science》上发过一篇神奇的医学论文《OnBeingSaneinInsanePlaces(在疯狂的地方保持理智)》,它是作者装病去医院看病之后的产物。

  别看标题不太正经,这篇装病就诊体验却一本正经把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观察结果按论文套路写得清清楚楚。

  一经发表,还引起了轩然大波。

  1973年,美国学术界针对精神医疗正进入一个“求变”的争议阶段。当时,斯坦福大学44岁的Rosenhan也认为当时的精神医学是有问题的,于是他决定证明一下。  

        办法很简单,他找了几个小伙伴,一起装病去精神病院就诊。其中,包括一名儿科医生,一名精神科医生,三名心理学家,一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一名画家,以及一名家庭主妇。其中3名女性,5名男性。  被他们用于测试的医院一共有12家,遍布5个不同的州。这些医院有新有旧,有的人手充足,有的医患比岌岌可危。其中,只有一家是完全私立的医院,其余的都接受来自州或联邦的财政支持,其中一家甚至有大学财政支持。

  选好受试医院之后,几个人开始拟定装病的标准:除了精神科医生需要把自己的职业履历伪造一下,其他信息包括家族史、社会关系、既往病史等都如实告知医生和医院。症状则一律采取“幻听”,告诉医生自己常常听到一个模糊不清的声音,那个声音说出“空洞”“空荡荡”或者“砰地一声”……他们翻阅了当时的医疗文献,没有发现症状表现是这种内容的精神病病例报告。虽然幻听是常见症状,但模糊不清的“空洞”“空荡荡”并不是常见的幻听内容。

  当时的医生把这帮家伙全部收入院治疗。按照事先的计划,所有的假病人一入院就立刻停止装病,并且理智地要求出院。可惜,只有一次,有一位假病人在停止装病并要求出院后被允许出院。其他人次分别经历了7~52天的住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9天。  这些假病人在住院的时候,除了不再装病、表现如常之外,还会自己拿个本子随时记录下入院后的生活。本来,他们以为记录住院生活这等事,会遭到院方阻挠,已经做好潜伏准备,打算做做地下工作。没想到,医生护士根本不在意他们的记录行为。有一次,一名医生在给假病人开完药之后,这位假病人想把这事记下来。医生看到了,问他“你干啥呢?”他说:“我记你给我开的药。”医生一听,非常温柔地表示:“你不用记的呀,如果忘记了,可以再来问我嘛。”甚至有三名护士认为,他们这样写写写是一种精神疾病的病症,在护理记录中写道“患者出现写作行为”。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同在医院住院的患者反而认出了这些“假病人”。根据他们的统计,在一开始的三家医院当中,118名住院患者里,有35名怀疑他们不是病人,其中一些还相当地明确。“你没有疯!你是记者,或者教授(因为总拿着个本子写写写)……你是来检查医院的!”

  最终假病人们出了院。但是,在出院记录上,除了其中一人,剩下的人都得了个“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的出院诊断。而那唯一一人,诊断是“精神分裂症”。

  Rosenhan用这个试验,想要证明的是,当时的精神病诊断方式出了问题,太过依赖于即时的症状,一旦形成“此人有病”的观念,医护难以对其进行修正。被贴上“精神病”标签的患者,很难被揭掉标签,而且完全失去了被当做平等的人看待的机会,做什么都会被当做“病症”。

  他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入院期间,一名假病人观察到,一位高年资医生指着一群坐在食堂里的精神病患者,对一群住院医说,这就是作为疾病症状的精神病患者“口欲”的表现。Rosenhan在论文中吐槽:“他怎么不想想这家医院根本没给患者提供多少活动场所,唯一可以参与的公共活动就是到食堂吃吃吃!”

  如果你以为,装完病试验就结束了,那你完全低估了《Science》。这篇论文还有第二项试验。

  第一项试验中,Rosenhan认为,医生将没病的患者误诊为有病的,是因为“把有病的人误诊为健康人”的风险远高于“把没病的误诊为有病”,所以在诊断的时候就倾向于认为来看病的人有病。那么,如果明确告诉他们,来看病的人里,有装病的人呢?这就是他的第二个试验。

  他告诉受试医院,接下来三个月,他会派出装病的假病人去医院看病。并且发给医院的相关医护人员(包括精神科医生、内科医生、护士、心理医生和护工)一张表,用于测试患者是否为假。结果,在接下来收治的193名患者中,有41名被至少一名医护人员认为是装病,23名被至少一名精神科医生认为可疑,19名被至少一名精神科医生和另一名医护人员怀疑。最调皮的地方来了——Rosenhan根本就没安排装病患者去医院。  这样一篇奔着医院和医护去折腾的文章,发出之后,在医护中当然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各种被反击和讨论。当年就有医生发文,慷慨激昂地反驳他的试验方式:“如果我提前喝下一碗血,然后去急诊现场表演‘吐血’,急诊医生的反应是完全可以预料的吧!如果他们把我按照胃十二指肠溃疡来诊断,我认为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我们不能因此(吐了假血)就去质疑现在医学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能力吧!”   

        也有医生借着他的研究方式,从相反的方向去研究,在被认为正常的前提下,诊断出精神病患者有多难。总之,Rosenhan引发的这场医学界的舆论“血案”,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精神病机构的改革和改组,也确实引发了关于诊断和患者收治的反思和讨论。直到现在,这项研究还常常被一些害怕自己被送进精神病院的“正常人”提起,成为许多人恐怖脑洞的来源。

  其实,Rosenhan指出的一些当时的诊断缺陷,比如,医生脱离环境和背景,单一地去看待患者的症状,或者对患者病史的把握缺乏客观辩证的能力,中国的精神病学专家李从培在他早年的专著中,具体地提出过解决方案。那就是掌握临床诊断的正确逻辑方法。

  据微信号“医学界”(yixuejiezazhi),姜飞熊/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