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5月18日> 总第1506期 > 14 > 新闻内容
维生素价格持续上涨
健康时报记者 杨 月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8日  查看次数:  

  继2017年的“涨涨涨”之后,维生素又在2018年第一季度出现价格持续上涨,多家药企3个月净利润翻倍。

  截至4月26日,A股多家上市药企公布一季度财报,其中浙江医药、新和成、花园生物、冠福股份、金达威、东北制药和广济药业共计7家公司预计净利润增幅超过100%,这些药企的财报显示,业绩大增的主因是维生素涨价。

  “维生素是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市场上有多种维生素销售,包括维生素A、B、C、D、E等。”北京电力医院营养科主任崔军介绍,维生素主要是生产企业通过化工原料提取,通过食品获取量很少。

  在七家企业中,浙江医药一季报净利增幅最大,其主导产品维生素A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维生素E市场价格明显上涨。浙江医药2018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22亿元,同比增长61.68%。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盈利4.5亿至5.2亿元,同比增长201%至248%。

  花园生物则是由维生素D3产品售价上涨、25-羟基维生素D3产品和胆固醇销量增长带来了2.3亿元的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46.4%,净利润1.22亿元,同比增长493.55%。

  实际上,维生素暴涨从2017年就已经开始,根据东方财富、雪球网以及同花顺的信息显示,仅维生素A从2017年年初125元/公斤涨至12月530元/公斤,涨幅达到324%。

  维生素涨价可以追溯到一家生产维生素巨头的一起意外事故中。

  在2017年10月底,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巴斯夫工厂发生火灾,于11月份两次发布声明表示,只有在柠檬醛及相关维生素中间体工厂恢复供应后,才会重新启动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生产。

  据悉,巴斯夫的柠檬醛供应占全球总量的60%~70%以上,柠檬醛可用于合成紫罗兰酮,而紫罗兰酮是合成维生素A的原料,柠檬醛供应不足,使得维生素A市场供应短缺状态持续。

  与此同时,环保趋严也是推动维生素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据统计,2016年1月,中央环保督察试点在河北展开,截止到2017年9月,中央环保督察完成全国31个省份全覆盖。维生素原料生产多采用化工合成或生物发酵方式,污染物排放量较大,是国家重点督查企业。

  在环保政策日益趋严压力下,维生素生产企业淘汰赛正在加速,部分企业被停产或限产,一步步推高原料药价格。

  但是北京电力医院营养科主任崔军指出维生素价格上涨对消费者影响并不明显。“一方面是个体对维生素需求量和使用量很少,一盒15克装维生素C泡腾片,每天使用量仅需1克,半个月才能用完。”

  另一方面则是维生素成本原因。医用的维生素是从化工原料中提取的,本身的价格低,因此维生素涨价对消费者的影响不明显。崔军认为:“比如说一盒维生素E在医院卖10块钱,就算是商品涨价到50%,也只有15元左右,这个价格依然较便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