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5月04日> 总第1502期 > 21 > 新闻内容
谁摁了孩子的情绪按钮
摘自《接纳,给孩子一个好性格》,邵一杰 谢金澜著,中国妇女出版社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04日  查看次数:  

  编者按:做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工作。我们习惯于用管理的方式来培养我们的孩子,但我们更希望他们能够独立。我们比上一代的父母更偏向于溺爱孩子,却也常常焦虑。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情绪按钮,家长只有找出触发这个按钮的关键问题,才能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秘密。  

        “别哭了,都听你的还不成”——放任脾气

  “妈妈,我要买奥特曼蛋!”在商场的橱窗看到奥特曼蛋后,佳佳非要让妈妈给她买。

  “前几天不是刚刚买过类似的玩具吗,这个与那个几乎是一样的。”家里相似的玩具太多,妈妈不同意。

  “我就要,就要!”佳佳跺着脚嚷起来。

  “那就买一个吧。”妈妈妥协了。

  “不,我要买一套,一套买齐了才好玩呢!”佳佳任性地说。

  “你要到什么时候才懂事!”妈妈发怒了,气急败坏地训斥起来。

  不料佳佳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妈妈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唉!这孩子,总是这么任性。

  在一次教学讲座中,来自香港的蔡敏莉老师给大家演示了一个放任的家庭模式,使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撼。在放任的教养模式中,孩子永远都站在家里的最高位置。在演示环节,蔡老师让扮演孩子的人站在了一把椅子上,其他扮演家长的人都跪在孩子的周围。这场面虽然让人不舒服,但是在放任的家庭中,这种演示最贴切不过了,这通常就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一点儿也不夸张。

  在家庭中,众星捧月般长大的孩子,非常习惯这种别人让着他、哄着他,事事把他摆在首位的感觉,他觉得这才是正常的现象。而且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他会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非常的自我中心。

  当有一天,他需要离开家庭,融入集体生活中时,他会非常不适应,因为他只觉得自己是对的,从小就没有学过替别人思考,不会跟人交往,更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样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往往刚愎自用,独断独行,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还总有莫名的失落感。

  所以,如果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能最后受伤的是孩子。  “我还治不了你”——以暴制暴

  我遇到过一个叫瓜瓜的孩子。孩子4岁多了,乐观、开朗、大方,也很聪明。但他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很头疼。开始我觉得家长小题大做,瓜瓜无非是比别的孩子淘气一些。可在我与瓜瓜的父母交谈之际,孩子已经跑到外面开始惹祸了,行为举止夸张无度,动手打人。在我的追问下,瓜瓜爸爸才承认,他的方式是只要瓜瓜出现打人的行为,爸爸就会把瓜瓜打一顿。

  谁都知道打孩子不好,而且有的父母在打过孩子后常懊恼不已。可“打是亲,骂是爱”“这么做都是为你好”“不打不成器”这样的话却经常被提起。父母在打孩子时,都有非打不可的理由,可平静下来,每个人多多少少总会产生一些懊恼。大人的逻辑是“孩子挨了打,就知道打人不对,怕了就不再打人了”,而事实上,孩子的逻辑是“爸爸生气了就可以打我,那我生气了也可以打别人”。这是暴力模仿,被暴力对待的孩子会有更多的暴力行为。

  暴力模仿会让习惯以暴制暴的家长后悔莫及。社会学家做过分析,从小经历家庭暴力或者接触暴力影片和图片的孩子,暴力倾向是普通孩子的4倍。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虽成人在告诫孩子打人和暴力不好,但看到父母在,潜意识里便会模仿。而且遭到暴力的孩子,心中的愤怒会让他更加暴力。

  “我是你妈妈,你就得听我的”——强制管束

  天天妈妈很善于学习,很多问题我一讲,她自己就明白了。只是天天妈妈性格强势,她对孩子的培养方式是有关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必须听她的。

  天天妈妈担心孩子的运动能力不够,身体不够强壮,智力发展受影响。因此,她每个周末一定要带着孩子去公园或者郊区进行特殊训练。她还给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车,让孩子练习骑三轮车、滑滑板车等活动。三四岁原本正是停不下来的年纪,结果孩子真的就厌倦了运动,喜欢坐着看书或者玩安静的游戏。

  像天天妈妈就属于专制型父母,这类父母会提出很多规则和要求,期望孩子严格遵守。他们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规则的必要性,而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迫使儿童顺从。他们不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少热情和尊重,不能敏感地觉察到孩子的不同观点,而是希望孩子一味地听他们的话,并服从他们的权威。

  父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将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性格软弱无力,缺乏勇气和主动性,学习上缺少灵活性,心理上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形成自卑、退缩等不良性格品质。

  就像天天,长得虽高大,比同龄的小朋友要虎实得多,但做事谨慎小心,说话细声细语,看起来胆子不大。在妈妈的专制下,天天怎么发展他的勇气和男子汉气呢?

  “今天必须穿裤子”——过分干预

  孩子在玩小汽车,父母发现孩子并不是把小汽车放在地上推着玩,而是把小汽车翻过来不断地摩擦小汽车的轮子。旁边的奶奶受不了了,不断帮孩子把小汽车翻过来,推着小汽车,并对孩子说:“你那样玩不对,那样玩有什么意思啊?你应该这样玩,这样玩才有意思。”一遍又一遍的干涉会让孩子非常困惑,他可能会想:“我真的错了吗?我明明玩得很有意思啊。”如果家长的这种过分干涉的教养方式不变的话,时间久了,孩子在困惑的同时,就会产生疑虑:“也许我就是不对,不然奶奶和其他人怎么总是说我不对呢?”

  幼儿在2~4岁时喜欢按着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不受干涉和限制。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他能充分体验做事的乐趣,他就知道怎么做可以,怎么做不可以,怎么做成功,怎么做不成功,如何从不成功到成功。这样的事情一件接一件之后,幼儿的成就感就会迅速提升。以后,幼儿遇到类似的事情或者遇到从没有做过的事情,因为他之前的做事体验过程很完整,他就会非常独立和自信地去完成。这样的幼儿独立性很强,同时也很自信。

  相反,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家长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瞻前顾后,横加干涉,孩子的体验就不完整。孩子就会变得畏首畏尾,怕犯错误。这时,孩子做事的动机就不是把事情做完,而是怎么不犯错误。他们没有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还没有开始做事就说“妈妈来,爸爸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