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慢性抱怨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成了那个爱抱怨个不停的人,有一段时间,每晚我会嘟囔着,说自己的工作如何如何没有价值,与此同时,我还会不停地加班,时刻关注着手机群内的动态。加班过后,继续抱怨自己讨厌这个工作,但却始终停不下来想要继续工作的瘙痒,同样停不下来的,还有对工作的不满。
尽管每天都会质疑自己继续工作下去的意义,第二天早上,我又会若无其事地搭上上班的车。等到晚上回家,我又会继续吐露心中的怨气,偶尔崩溃时也会抽泣起来,这种情况断断续续,持续了有一年。
后来我才知道,心理学家的研究曾经指出,当抱怨变成了一种习惯,它将改变人的大脑结构,使这种负性思维习惯根深蒂固。而我显然已经变成了一个慢性抱怨者(chroniccomplainer),一直把生活聚焦在问题之上,不去思考破解之道。
抱怨是影响亲密关系的第三大杀手
美国心理学家Kelly教授在1979年发表的论文表明,抱怨是影响亲密关系的第三大杀手。慢性抱怨者很可能会在不断的抱怨中失去伴侣的信任和耐心。
相关研究还发现,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抱怨带来的焦虑或压力之下,他大脑中的海马区神经将会受损,而这块区域正是负责问题解决和认知功能的。因此,一个人抱怨多了,记忆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都会有所下降。
除此之外,抱怨还会释放一种叫做皮质醇的压力荷尔蒙,这种荷尔蒙有可能抬高血糖指数,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更可怕的是,对大脑的损害同样作用于接受抱怨的人身上,斯坦福大学的Sapolsky教授做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听完30分钟的抱怨后,不管这种抱怨来自真人还是电视,他们的大脑都会受到物理损伤。
不过令人痛心的是,即便知道抱怨能够给人的健康、大脑功能以及亲密关系带来如此巨大的危害,一个慢性抱怨者可能也很难做到停止抱怨。
慢性抱怨者根本就不想解决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慢性抱怨者,你的对话模式就会是这样的。
首先,你说出了一个问题,然后,对方建议你该如何如何解决。这时你会说:“是的,但是……所以我不可能这么解决它。”这些“但是”的理由可能包括很多:“我没有时间只能做到这样了;她就是那样的人没办法改变的;我试过很多次了真的没用了;你怎么总是为对方说话啊不考虑我的立场……”
心理学家EricBerne把它叫做“是的,但是”情景,慢性抱怨者就经常在生活中制造这种情景。
如果你是慢性抱怨者,你通常会忽视对方给出的建议,不管别人怎么给建议,你都是不听。你会向好心的建议提供者解释为什么这件事情不可能做到,顺势抱怨一下他们为什么不懂你的处境艰难。你会日复一日地抱怨相同的问题,也许跟一个人抱怨完之后,再换下一个人抱怨。因为你之所以抱怨,根本就不想让问题得到解决。
你不是想得到什么解决建议,而是想获得自我确认,确认自己的确遭遇不公,确认自己无法改变这一切,确定你在所有发生的事情当中,是没有错的那一个。
你拒绝帮助,因为如果听取了其他人的建议,你就可能失去这样一种“受害者”的身份认同,从而丧失人们的同情和关注。比起承担改变带来的风险和不适,抱怨着享受善意的洗礼,的确简单多了。
偶尔抱怨也有一些好处
精神发泄 这里用弗洛伊德的一句话解释:“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它们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有时候,如果内心的情绪没有被及时地表达出来,人们有可能会压抑这一情绪,反复沉浸在这一情绪中,从而导致更大的破坏。而抱怨,则可以在某种情况下成为情绪的一种宣泄方式。
自我表现 人们会通过用抱怨来对自己进行印象管理。
三个同事一起在一个二流餐厅吃饭,如果你抱怨一个菜的材料用得不对,就会有很大可能最大限度地显示自己的逼格。
如果你有一个同事没能幸运吃上海鲜大餐,你对他抱怨说“今天的小龙虾聚餐太没意思了,一下子就抢没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对方与你产生隔阂。
抱怨或有助于解决问题 当抱怨直指当事人,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时,人们会倾向于把抱怨大声说出来。
例如,你在工作的时候发现同事做的内容不够靠谱,而如果同事正好是开放性较强的人,面对面的抱怨和建议则能够促进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陈梦帆)
察觉并改变持续的抱怨
既然慢性抱怨对自我身心伤害这么大,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察觉并改掉满心抱怨呢?几个建议推荐给你。 制作清单察觉自己的抱怨,做一个抱怨清单,可以列成表格的形式,内容包括:你一天要抱怨多少次?这种抱怨是为了发泄一时的情绪,还是混杂着受伤、愤怒、恐惧和对别人认可的需要?如果是上述情况的话,能否在根本上去思考这个问题?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评估现在你知道了抱怨的目的,是时候开始评估了,评估的内容包括:这次抱怨能够有效地解决你的问题吗?多次抱怨又会给你自己的大脑、身体以及被抱怨的人造成怎样的伤害呢?付出和得到的比例是否能让你满意呢? 改变了解了抱怨,问问你自己,“为什么你现在在抱怨,而不是在改变?”“你是缺乏支持?缺乏勇气?缺乏经济条件?还是缺乏技能储备?”
接着问一下自己,“你愿意去直面你抱怨的对象,去尝试一下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吗?”
最后,介绍一下美国心灵导师威尔·鲍温开启的一场风靡全球的“反抱怨行动”——21天反抱怨行动。他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做到连续21天都不抱怨。只要参与者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重新开始计算天数。如果你能连续21天不更换手环的佩戴位置,你就在这场行动中胜出了。
当然,你不一定要选择紫色的手环,你可以选择一块手表、一个智能手环等。有的抱怨者刚开始做,会不停地把手环从一手换到另一手,这就说明他们在一直抱怨,他们就得有所改变了。
你也可以邀请你的家人、朋友、同事一同参与,找几个你可以为他们打气加油、他们也愿意为你这样做的人,一起努力。(陈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