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一个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正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近日,七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养老》开播,从《中国方案》、《健康行动》、《国家战略》、《父老乡亲》、《金色朝阳》等不同角度展开,讲述了中国人养老模式的转变与曙光。
《中国方案》:我们农民也领上了养老金
韩雪梅是安徽马鞍山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已经60岁的她,已不再有充足的体力下田干活了,这意味着她将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不种田,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如何养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农村大多数以种地为生的老人都曾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
不过最近,韩雪梅不再为此担心了。这几个月里,她每月都可以从自己的社保卡里领取到500元钱的养老金。对于农村老人来说,这足以支撑一个月的生活费了。当了一辈子农民的韩雪梅,没有想到自己60岁时,也能像城里人退休一样,按月领取养老钱。
而韩雪梅所享受到的这个政策,是政府针对养老保障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推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补缴一定年限和数额的养老金,从而保障每月能领取一笔固定的养老金以改善养老经济条件。这一政策,实现了千百年来广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障从无到有的史诗性跨越。
《健康行动》:俺的医保可以异地结算了
去年,80岁的方保生过得并不轻松。一年两次住院让他心力交瘁,病因都是同一个:慢阻肺。
多年来,严重的肺病一直是困扰着方保生的噩梦。为了更好地治疗,方保生在退休后就离开了新疆老家,搬到了海南海口定居。然而,异地而居引发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由于户口不在海口,几年前在当地住院,必须老两口自己先垫付全部医药费,出院后再拿回户籍所在地报销。垫付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也牵扯了老人太多的精力。
异地就医不能直接结算,限制了老人们选择晚年生活环境的自由。然而,2017年的这次住院治疗,方保生出院时只拿着一张社保卡,便完成了所有结账、实时报销的过程。
继2016年4月政府继续大力推进基本医保的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的工作任务后,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截至2017年10月15日,全国已有7443家跨省定点医疗机构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89%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已联接入网。
《国家战略》:我的养老院就在身边
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的陈秀如是一名百岁老人。一年前,老人因为摔伤不得不整天躺在家里,由66岁的女儿照护。长期卧床隔绝了老人与外界的交流,不离身的持续照顾也让女儿感到力不从心。
独自照顾母亲难以为继,把母亲送去养老院,对女儿来说心里也无法接受。不仅看望奔波负担沉重,而且母亲也不愿意离开熟悉的街坊邻居和自己的老屋。
如何走出居家养老的困局?几经斟酌,女儿选择把母亲送到离家不到500米的社区养老驿站进行日间托养,没想到一年之后,老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有了明显好转。
养老驿站使无暇照顾高龄父母的儿女们,有了分担重负,获得喘息的机会。这样的养老驿站,全北京已试点建设了350家。驿站一般设立10到15张床位,为社区内空巢或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日间托养和短期全托服务。空巢、高龄和失能老人们,在驿站里就可以享受到生活照料、助餐、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和心理慰藉等多个方面的照顾。
《父老乡亲》:我们村里的互助养老
关士启今年67岁,他每天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照顾已经98岁的老母亲张淑芝。关士启有两个儿子,都在城里打工,平日无暇回家,今后也不可能再回到小山村。守着年迈的母亲,而自己也逐渐老去,关士启这一代老人又将何去何从呢?
70岁的罗凤兰是张掖市智号村的普通农民。早年老伴去世,几个儿女接二连三外出打工,家里只剩她和小孙女相依为命。
关士启和罗凤兰是1600多万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传统的“养儿防老”在农村越来越难以为继,而中国的农村也难以复制像城市一样的养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极具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方式——互助式养老,率先在河北省邯郸市前屯村孕育开花。
独居老人魏如琴,便是第一批体验到互助养老模式“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农村老人。幸福院由村集体出资建立,免费居住,入驻老人自带米面,院内老人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在这里,魏如琴结交到了新的朋友,开启了新的生活。
《金色朝阳》:老龄产业迎来暖春
姚雪是北京爱暮家养老院的创始人,十多年前她还是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高管。为了童年的梦想,她选择放弃令人艳羡的工作,踏上了一条全新的创业之旅。
从房地产公司辞职后,姚雪去了一家闻名全球的养老机构做了十个月义工。2009年她创办了爱暮家长者天地养老院,然而此后长达五年,养老院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养老机构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姚雪的经历恰恰是中国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初创阶段,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加上自身建设滞后,服务水平较低,整个社会对机构养老认识不足等原因,使得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尤为艰难。
2012年党的第十八大首次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进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随后,中国迎来了老龄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据测算,目前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年需求约为6000亿元,而实际供给不足1000亿元,着力培育老龄产业、尤其是养老服务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神圣权益》:
虐待老人不再只是“家务事”
在二十多年前,大家都觉得,不孝和虐待家人还是旁人无法插手的“家务事”。然而随着2015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通过之后,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侵害不再只是“家务事”,而是违法犯罪行为。
北京市77岁高龄的李大爷从家政公司聘请了一位男保姆。然而,女儿却从家中的监控录像中发现了保姆殴打父亲的恶劣行径!经法院审理,男保姆以虐待被看护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此案是刑法修正案(九)实施后,北京市以“虐待被看护人罪”审理的第一案。
以2013年颁布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首,围绕着保障老年人各项基本权利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中国在老龄化进程中各领域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夕阳无限》:
做个老有所乐的老人
在重庆市渝中区大坪派出所的报警记录中,有一个人在过去一年里用同一部电话拨打110共1483次,平均每天3到4次。
天天拨打110的是一位姓赵的老人。赵大爷已年过七旬,两个孩子都在外地打工,他独自居住,不喜欢跟别人交往,也没有爱好。他每天借酒浇愁,喝醉之后,更觉孤单寂寞,便拿起电话频繁拨打110。
赵大爷的这个不良嗜好,虽然涉嫌违法,但却反映了空巢和留守老人孤独寂寥的生活状态。
如何规划自己的老龄生活是每一位老年人必须要面对的事情。而在“全社会倡导积极老龄观”的当下,已经不能局限于老有所“养”。作为新时代的老年人,更应该积极面对老年生活,努力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据《中国养老》纪录片、微信公众号“CCTV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