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姨这几个月,每次吃完饭后腹部就莫名不适,常常感到嗳气、泛酸烧心、胀气难受,整个人都精神不济,瘦了很多。在医院看过病之后,刘阿姨被告知患的是“功能性胃肠病”,医生建议她“保持好的心情,减少对胃肠的关注”。
刘阿姨对医生的建议一头雾水,“我就是肚子不舒服,这还和我的心情有关系?”其实,功能性胃肠病,“乱”不在腹,而在心。
“功能性胃肠病”(又称为“胃肠道功能紊乱”)是一组非器质性胃肠道疾病,在临床上缺乏可以解释的病理、解剖学异常变化等临床客观指标,常表现为早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便秘及排便困难等症状。
虽然功能性胃肠病在人群的患病率高达21%~41%,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其他器质性疾病,但是只有30%的人到医院就诊,约占到消化科门诊患者数的40%~50%。临床表现常复杂繁多,长期困扰患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诊治的费效比高,因此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功能性胃肠病和心情、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为任何个体的生存都离不开家庭、社会环境,因此,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也常常会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也常常会诱发或加重此病。
在上述的影响因素中,精神因素是功能性胃肠病发生的主要诱因。有调查发现,此类患者多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精神紧张,生活或工作上多有烦恼、困难或意外灾难、不幸等心理原因,正是这些心理因素使得患者大脑中分泌的化学物质发生改变,导致胃肠道的感觉、运动功能改变,干扰了胃肠道神经的正常活动,导致了胃肠道的高敏性,从而引发相应的临床表现。
虽然心理社会因素不是此病的绝对因素,但却是患者疾病体验和疾病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并最终影响临床效果。因此,建议患者不仅要进行药物治疗,还要在生活和饮食上及时与专业医生沟通,养成良好的习惯。
药物治疗,目前多为经验性用药,主要为对症治疗,包括促进胃肠动力、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通便、止泻药,以及传统中医治疗等。如果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适当尝试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治疗,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过多,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副作用,不建议个人自行购药服用,应在专业医师指导监护下进行。
心理治疗是内科常规治疗的补充,其目标是预防疾病向慢性、难治性方向发展,使患者消除顾虑,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在医生的指导下,人际交往、认知行为等治疗手段可缓解临床症状、减少症状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另外,要预防功能性胃肠病,在生活上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态度,如保持乐观心态,规律起居、适量的运动等。饮食上,详细了解饮食习惯与症状的关系,尽可能营养均衡,避免敏感食物如腹胀时应减少产气食物(大豆奶制品等);腹泻时减少高脂肪、辛辣饮食摄入;便秘时增加高纤维素食物(如香蕉、芹菜、燕麦等),可刺激胃肠运动,对改善便秘有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