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2月27日> 总第1485期 > 10 > 新闻内容
老人适当做家务
专栏作者 婉 兮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7日  查看次数:  

  专栏作者  婉 兮

  一个教授,请了几个学生去家里吃饭。

  饭毕,教授大喊着:“妈,洗碗啦!”

  老太太便起身,笑眯眯地收拾着餐桌,又走到水池边洗碗刷筷。

  学生们目瞪口呆,不敢相信德高望重的教授会这样使唤自己老母亲做家务。但是,面对学生们的质疑眼神,教授笑而不语。

  直到忙活完的老人回到房间,教授才取出老母亲刷过的碗,再次清洁起来。

  学生们这才发现,那些洗过的碗上,还沾着明显的油渍。教授面不改色地把碗重新刷了一遍,并不解释什么,学生们却瞬间动容。

  人老了,可自尊心和价值感都还在,那些真正懂得“孝”为何物的人,都会适时地给老人们一些机会,哪怕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哪怕她会添乱。

  因为人生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尤其是在渐渐丧失劳动力的时候。

  马斯洛需求理论里,提到了需要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幸福感,在丰衣足食和精神享受之外,还需要得到他人乃至社会的认可。通俗地说,就是活成一个有用的人。

  一个人的成长,是从无用到有用的力量积累,而一个人的衰老,却是世俗眼光里的有用到无用。

  老人们“想要做点什么”的心态,一方面是出于对子女的深爱,另一方面,则关系着自身价值的延续和表现。晚年的尊严和自信,其实都建立在子女的需要和期待里。

  一个朋友,喜欢撒娇一般跟外婆说,您一定要长命百岁,否则我们连酸菜都吃不上。她的外婆是个典型的家庭妇女,操劳一生,绝活便是腌咸菜卤鸡脚。每当这时,外婆就乐呵呵地准备各式调料,一边干活一边嗔怪着,你们这些懒鬼,是要活生生累死我。

  另一个大姐,则喜欢拿家里的各种小事去和婆婆商量,今天买什么菜、明天的喜宴应该给多少礼金、后天要不要去拜访亲戚,婆婆端坐在沙发上,认真听着,偶尔给出几条意见,颇有些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没有老到完全不能动之前,父母们都希望能够再为家庭、为孩子尽一分微薄之力,而不是成为一个混吃等死的无聊老人。

  最好的孝顺,正是给这些洪荒之爱一个出口,这就好比我们小的时候,会帮着父母剥蒜择菜菜,切切实实参与到家庭生活中去,为父母的一个夸赞和肯定而欣喜。

  人老了,似乎也会慢慢变成小孩,认可、鼓励、肯定、需要,其实也是暮年生活的精神必需品。

  真正的孝心,是在物质供养和精神陪伴之外,告诉他们:

  你对我、对这个家,都非常重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