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院长
很懂老年患者
医患本是陌生人,因为一场疾病结缘。
在采访录制中,北京医院王建业院长每讲一段话,都会强调“要关注老人健康、重视老人的感受。”
也许是因为在泌尿外科和老人打了几十年交道,王院长熟谙老人盼健康、求认同、要实用的看病心理,也特懂如何“帮老人调理身体,让老人身心愉悦。”做了院长后,他提醒老年医学科的大夫们:别的科看的是病、是器官,咱们科看的是人、是整体,老年疾病背后有血肉有情义。
脊柱病非手术
也重要
已过甲子之年的北大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依旧身板挺拔。陈院长本身是国内知名的骨科、脊柱外科大咖,骨科医生常被患者和媒体称为“骨刀上的舞者”。
采访中,让记者意外的是,谈到脊柱病治疗时,陈院长却并不主张所有的脊柱问题都用手术解决,尽管他精湛的手术曾帮很多脊柱病患者重新站起来。但大部分问题还是要通过非手术途径来调理,试着“带病生存、尽量放松”。
这个院长
劝人吃“草”
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不仅是消化领域的大咖,更是北京市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团的专家之一,他希望通过不断宣讲让更多的老百姓少得病、不得病。
他的科普内容非常接地气,他曾叮嘱团队的医生,给病人一些改变生活方式的建议,一定要让患者踮踮脚就能“摸着”,但同时也要兼顾准确性。比如他给大家的消化道建议——多吃“草”,不是真的草,而是绿色蔬菜。
从患者出发,以一身技术为托底,将科学宣讲为己任。这是一名消化内科大专家的日常,普通又高贵。
有中医情怀的
中医院院长
采访时发现,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的左耳上贴着两个耳穴豆。他解释说,我们院办主任是位针灸专家,听我说最近有些疲劳便帮我贴上了。
“工作间隙就揉一揉,对保健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作为国内知名中医院的管理者,刘院长不仅自己用中医,信中医,还极力在打造中医特色上下功夫,“如果一家中医院用70%的西医手段解决病人的问题,这样的中医院其实已不能称之为中医院了。”
总有解决办法
的院长
“我看了你发过来的采访提纲,我觉得有一个提问可改成这样”……
北京地坛医院院长 李昂非常严谨,不仅考虑问题周到全面,而且在提出问题同时也会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或许是每一个医生习以为常的思维。当他们在遇到患者突发的疾病难题时,无形中迫使他们必须要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日积月累下来,不论是行医,还是为人处世,这种思维也就成了一种习惯。
口腔院长
有一口好牙
北京口腔医院院长白玉兴的牙齿白净光洁,采访快结束时,就忍不住向白院长讨教护牙秘诀,他说,也没什么特别的诀窍,认真刷牙,坚持就好,护牙说易行也易,难在坚持。
早在2013年4月,健康时报采访白院长时,他对医院就诊流程、职工待遇、医院发展等有很周密的规划,这次谈到医院的变化,他说的还是五年前说的那句话“你选了这家医院,那就得对这医院负责”。
儿科院长时间
精打细算
如果说儿科医生是最繁忙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院长罗毅,一天24个小时似乎永远不够用。一分一秒都精打细算,掐着表生活已经成了罗毅院长的习惯。
采访几个问题,一个问题大概要多少时间,总共预计多长时间?预约采访前,罗院长都问得清清楚楚。因为还有慕名而来的患者在等着,还有小儿疑难重症的许多工作需要他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