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这一角色,在对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健康人格的成长影响非常大。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是尚处于朦胧状态的婴儿,他也会因为缺乏父爱而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典型症状,而且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越小,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更大。他们情绪变化较激烈,长大后较冲动,有较多的过失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缺乏自我控制,有较偏激的人格。
可见,父爱对于孩子心理健康有多重要。
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他的独立性和生活处理能力逐步加强,已不再满足于母亲所在的交往方式和生活圈子。这时,父亲就会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孩子会从中学到许多不同于母亲的交往方式。
父亲本身在活动中表现的活跃、自信、主动和积极,这种态度在无形中影响了儿童的交往态度,父亲会更多地通过游戏和孩子交往,而一旦游戏结束,父亲能很快转移情绪,这让孩子觉得十分新鲜,也有利于孩子体会应该在什么时候克制自己过多的情感要求。
在与儿童的游戏中,父亲会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孩子,对孩子的指导也多采用正面的态度,这给孩子更多的亲身参与体验的机会,也更容易体会到别人的感受,适时调整自己的交往策略,并且在游戏中也学会如何影响别人的行为,这样的过程无疑会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怎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好爸爸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心理科刘英华主任介绍,好父亲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诠释世界,对生活事件正面赋义;二是尽力托举,引导孩子的内在力量。
所以在生活中,要多给孩子发挥一些爸爸力。
增加与儿童相处的时间。父亲与孩子相处时间的长短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长时间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地会更好,经常与父亲在一起做游戏还有助于孩子更好地与同伴相处。
父亲在与孩子相处时,真诚坦率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也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多赞美、表扬,少批评指责。
配合母亲一起促进孩子的发展。父亲要向母亲学习与孩子相处的方法,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与其交往,父母一起维持良好的家庭氛围,在育儿态度上要尽量保持一致,这样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被更好地同化吸收。
缺失的父爱补不回来
在中国,高达77%的父亲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在一个小时以内,仅9%的孩子有爸爸陪伴超过3个小时。
一岁以内的婴儿大部分时间在睡觉,所以他得到父亲的陪伴时间最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小雷指出,爸爸陪孩子的好处有很多:1、培养孩子的责任心。2、令孩子情绪稳定独立。3、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4、强化性别认同。5、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
有个现象很有趣,男人出门都是自己一个人抬腿就走,而女人第一反应就是该带孩子去哪儿玩比较好。那些游乐场、公园、超市都是妈妈在陪孩子,很少看到爸爸的身影。
中国的爸爸们到底去哪儿了?
酒桌、牌桌、KTV、健身房、各种娱乐场所到处都是潇洒的爸爸,当然也有办公室,培训中心,或者开车去见客户、出差的路上,为了家疲于奔命的工作狂爸爸。
马英九说过,父亲是一个银行,发行知识,收获爱。父亲给予孩子的陪伴等于知识,如果父亲这所银行里存满了陪伴的时候,他老了时可以收获到孩子们满满的尊敬陪伴和爱。因为他精神上的富有是你给予的,所以他学会了如何去爱你。
如果父亲在这所银行里面余额不足,他老了的时候,只能做一个孤独的老人,就算儿女们来看望老人,在感情上也无法给予太多爱,因为不亲近已成习惯,习惯演变成自然。
摘自微信公众号“儿童心理课堂”,牛油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