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东西
都是老家的好”
到了广州,梁淑芬重拾做母亲的角色,每天六点半起床,为一家人准备早饭。她有两个外孙女,大的三岁,小的半岁。
她跟女儿常常因为喂养小孩的问题发生争执,老家人都是把肉和馒头嚼碎了,再喂给小孩吃。“女儿嫌不卫生,不让我喂,奶瓶也是用开水烫了又烫。”
生活在城市,梁淑芬吃不惯清淡的粤菜,每次下馆子她都很心疼钱。在老家,五天赶一个集,白菜1块钱1斤,每五天吃1只鸡,也就花一百块钱。“在广州,一天就得花一百。”梁淑芬掰着手指头说。
梁淑芬一般都坚持在家做饭,为了节俭,她从小区外挖土,在房子里用花盆种油菜、葱、香菜和芹菜。
她觉得,什么东西都是老家的好,从老家到广州,她几乎把整个厨房搬去,带了20斤面粉、30个鸡蛋、一袋花生、一袋绿豆、一袋黄豆,还有剁好的鸡肉、炸的鱼,以及一包蔬菜种子。听说飞机托运不能超过40斤,她在上飞机前称了又称,“刚刚好”。
来到陌生的城市里,梁淑芬很少出门,活动范围仅限于500米内的家、超市和菜市场。
如何打发时间
是个难题
梁淑芬经常趁小外孙女睡着的时候,用手机玩斗地主,以消磨时间。最无聊的时候,她曾三天没下过楼,站在五楼的阳台上,愣神看楼下饭店门口的人进进出出。
比梁淑芬“进城”更早的于秀琴,在济南照顾孙子已有8年。“进了城,连时间都变慢了,没事做的时候,一小时就像一天,就盼着儿子下班孙子放学,有个人说说话。”于秀琴感叹,身边没有一个说话聊天的伴侣,是他们在城市最难以忍受的事情。
于秀琴曾一趟一趟地下楼,总想找个能听懂她说话的人聊天,“哪有老家得劲儿,出了屋门是院子,出了院子是大街”。
于秀琴的儿子为了让母亲有个事儿做,主动放弃了一家心仪的幼儿园,专门找了最近的幼儿园,好让于秀琴早晚能接送孙子。
梁淑芬的女儿送了母亲一部智能手机,教她如何用微信跟村里邻居进行视频聊天。可是聊着聊着,梁淑芬会惦记起地里的麦子,家里的狗和鸡,更想老家。
“要不你去学学广场舞?”梁淑芬的女儿劝慰母亲。但梁淑芬下楼后一会儿又上来了,“跟人家说不上话”。她听不懂粤语,别人也听不懂她的烟台方言。
只有孩子是共同话题
楼下碰到带小孩的老人,梁淑芬逢人就搭讪,“你家孩子真好看,你们老家哪里的?”整个小区,梁淑芬找到了五个河南人和一个山东老乡,他们都是帮子女看孩子的。
只有下午,梁淑芬带半岁大的小外孙女下楼遛弯,才是她一天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拉家常,小孩多大了,老家是哪里的,有什么特产,家里几个孩子,今天做什么饭。随便聊,有人说话就不闷”。
在广州待了半年,梁淑芬从不单独坐公交车和地铁,怕走丢了,也不打算学。
因为她不打算长住,这次来,除了带着一堆吃的,自己只带了夏天的衣服。在广州坚持了两个多月,十月秋收,梁淑芬执意回老家——尽管来回的机票钱赶上大半年的收成了。
回家待了一个月,女儿一人看不了两个孩子,给她打电话,梁淑芬又一个人赶飞机,匆匆回到广州,带着比上次还多的老家土特产。
“想家,不喜欢城里,可女儿现在需要我,我就在她身边,直到她不需要我了”,梁淑芬说。
摘自“南方周末”微信号,王瑞锋、孟婉晴/文,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