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女性有各种的闺蜜团,而不少老年男性却孤零零的。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早就注意到此现象,认为中国男人的情况是:小时候被宠,到了中青年人成为被婆媳争夺的对象,到了老年则被忽略。
与老年女性相比,老年男性很少形成一起活动和分享的组织,他们很难构建一个社交系统,成了“孤家寡人”。
缺少好哥们
只能宅在家
北京石景山的艾伯涛老人一直渴望有自己的哥们团。老伴有闺蜜,五六个人常一起去K歌旅行,他很羡慕。无奈,艾伯涛参加了小区模特队,“二十几个女士,只有两个男士,总觉得别扭,去得多了,老伴还不高兴”。艾伯涛只好退队,宅在家玩手机。
湖南长沙66岁的李建华也有过这感受。2008年老伴去世后,李建华便一个人居住。他不爱唱歌,也不喜跳舞,家附近的文艺圈子,他很难融入。因为从单位提前退休,老同事们也缺少来往,“无聊想找人聊天时,打开通讯录都不知道拨给谁!”李老先生说。
主动去交往
我也有“圈子”
为了不让子女担心,李建华决心出去找朋友。他喜欢去社区茶楼喝茶,碰到对眼的人,就主动搭讪,“聊经历,聊国家大事”。半年后,李建华“拉拢”了4个志同道合的老人。因为都住白沙井附近,他给圈子起名曰“白沙四君子”。他们4人都不爱做饭,几乎每天都约着聚餐。平时,四君子上午一起喝茶,下午去江边钓鱼,天气好就自驾游古镇。
虽然都是大老爷们,可相处久了,彼此都变得细腻。2012年,老张摔骨折了,其他3人轮流去照顾,冲澡洗头样样都干。现在,他们四君子的友谊已经维持了9年多,李建华感慨说:“这是最好的友谊。”
哥们儿一块
交往更自在
“哥们玩在一块更自在。”重庆71岁的杜校枫说,自己参加舞蹈、旅游、摄影圈子,“最自在的是摄影圈。那里男士多,更有共同话题。旅游圈里老太太多,聚拢倾诉家庭琐事,我坐那都尴尬。”在摄影圈,杜老和哥们儿一块讨论摄影技术,一起商量举办摄影展,“我70岁时在街道办了个摄影展,全靠好哥们一块讨论主题,帮忙布置和宣传,最后现场来了600多人,很成功”。
浙江杭州61岁的刘刚也有这体会。去年夏天,他托朋友关系才加入现在的“老爷们”舞蹈队,“跟女人们跳,动作难免阴柔些。现在跳舞的全是老男人,不用担心被人笑话了”,刘刚开心地说。
男士朋友多
有助于减压
“男士退休后几乎完全回归家庭,他们更需要有‘闺蜜’。但他们又不可能跟身边女士倾诉,所以好哥们间的调侃、倾诉有助于解压。”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主任郭军说。
而在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老年病科主任陈汉娜看来,缺少好哥们的“宅男”,社交和外出运动少,间接导致他们患上“三高”疾病的几率明显高于女性。
不过男士不比女性细腻,怎么维系感情?河南洛阳62岁的陈顺连是“老友帮”的发起人,他认为交朋友最重要的是放下架子,“不少人退休前多少有点职位,交友时不能居高临下”。还有,君子之交淡如水,聚会最忌大包大揽请客,最好AA制,费用每个人平摊;另外,在开展游玩活动时,可带上老伴,女士们如有共同语言,两家人就会像亲戚一样,其乐融融。
摘自《快乐老人报》、《东方早报》,王宇、张玉萍、李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