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生命力就在于精气神。如果他的精神世界没有寄托、没有价值和存在感的时候,他的心态甚至比身体更快地陷入衰老。
对老年人来说,有人爱、有事做的老年才幸福。
退休后要培养“存在感”
对退休的人来说,尤其是那些曾经对工作投入特别多的人,困难之处就在于,你退休前的精神支柱和价值感是在工作上。退休后,这个支柱坍塌了,没有了,人就会陷入焦虑的牢笼。
这时就需要寻找一个“替补”来占据原先的时间,把这些焦虑,转移到有趣有意义的事情上,寻找自己的新的“存在感”。
如果子女有时间,不妨在老人退休前的两三年尝试去引导他们,去跟他们聊一聊,退休以后有没有年轻时候想做的事?现在有时间啦,你看你身体也这么好,有机会来圆年轻时候的梦了。
退休后,“当年勇”还是少提点儿好。如果总是沉浸在退休前辉煌的过往中,今昔对比,难免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 找到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新的价值点才是最重要的。
“服老”是一种从容的接纳
衰老,从生物学上来说,比如说骨质疏松,皮肤松弛,头发变稀疏,听力视力变差……这些都是自然现象。
一个老人就得有老人的心态,这个心态指的就是说从容的心态,就像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岁随心所欲,其实古人就已经告诉我们了,在每个年龄段你应该有智慧去应对这个年龄段的事。
其实,就是“服老”,但这个“服”指的并不是破罐子破摔,而是一种从容的接纳。
拿我自己来说,现在确实头发白了不少,黑白相间,我就想着也去染发,但不是染那种生硬的黑色,而是挑染——白的就上色,黑的不上色,头发染出来就不是整齐划一的黑色,而是渐变色。我倒挺享受我的头发状态,因为它给了我一种新的体验。由此,我还获得了一种新技能,自己给自己染发。
寻求家庭内外的情感支持
在老年心理学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这个理论说,一个人在年轻时的社会交往,更多的是出于寻求知识、发展和资源的目的,中老年以后的社会交往更多是去寻求情感。
老人的心理健康跟他的家庭支持关系最密切,其中婚姻关系影响是最大的。生活中有了问题,多跟家人沟通,协商解决,不要因为怕“添麻烦”心理错失和家人沟通互动的机会。
除了寻求家人的帮助和支持,也要多从外界获取情感支持,多结交朋友。《美国医学会杂志》曾做过一项涵盖1600名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调查显示,常感孤独的老人平均减寿6年。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的老人患高血压风险比其他老年人要高出124%。
对于老年人来说,交友还是从兴趣出发。有自己的兴趣更易交到好朋友,比如下象棋、健身、打太极、广场舞,都是结交朋友的方式。
不把孩子当做唯一的情感寄托
尽管提倡要多多寻求家人帮助和支持,但这不意味着把孩子当做唯一情感寄托。父母家庭和子女家庭保留一定距离更好。
如果老人认为,存在的意义,就是养了孩子或孩子成就怎么样,他才能觉得自己有尊严,那他的生活会严重失衡,同时给子女以莫大压力。
如果年老的长辈认为孩子过得好我就开心,孩子过得不好我就不开心,眼里只盯着孩子过得好不好,自己没有为自己找到开心的理由,这样他的晚年生活风险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