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1月09日> 总第1473期 > 19 > 新闻内容
扶贫:给健康比给钱更治本
健康时报记者 张 爽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9日  查看次数:  

  活动背景:12月6日,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内蒙古残疾人联合会等联合主办的“集善扶贫健康行”骨关节康复公益项目在内蒙古启动,包头市第三医院将作为内蒙古首家定点医院,为家庭贫困且需要更换骨关节的患者实施免费手术。

  本次“集善扶贫健康行”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开展的健康扶贫公益行动,主要围绕全国白内障复明、骨关节手术、孤独症儿童康复、互联网就业等项目开展资助。

  骨关节康复公益项目自2016年实施以来,已组织80多名专家组成医疗队,在甘肃、宁夏、西藏等省区已成功实施65例膝髋关节置换手术。

  家住内蒙古包头市的白杏花老人,成为了本次公益项目受益的第一位患者。

  她是一位骨关节炎患者,年轻时由于经常做重体力活,现在62岁,两条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弯曲变形,疼痛得基本不能下床,一般基本的家务也很难完成。

  这次为她主刀的医生是专门从北京赶来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关节病诊疗中心主任、骨关节项目专家组组长曲铁兵教授。

  “老太太,咱们这次先做这个比较严重的关节,做完后您还得坚持锻炼康复,完全康复好了以后上楼逛街都不成问题。”曲教授对患者和家属说道。

  像白老太太这样在基层既家庭贫困,同时又患有骨关节病的患者还有很多。

  对于白杏花这样的骨关节炎患者,曲教授建议做完手术后还要做好康复,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康复小运动,比如左右腿各坚持抬高10秒,每天200次,练到腿酸为止,目的是锻炼腿部肌肉。

  由于做的是表面关节置换,患者本身关节基础得好,把周围肌肉练好了对于骨关节的康复也很有好处。

  曲铁兵教授介绍,对于残疾人的帮扶,我们之前的康复理念是通过残存的肢体来尽量回归社会,而现在的观念是把康复工作与预防结合起来,做在患者残疾之前。比如这些需要骨关节置换的患者,如果有社会力量来帮助他们尽早治疗,那么他们就不会成为不能工作、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群。

  据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项目负责人介绍,本次公益项目不仅仅是对基层患者有很大帮助,来自北京的专家团队还将带动基层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医院的医疗条件有所提升,让扶贫不只是简单“输血”,还要让基层医院和医生自己能“造血”,为他们留下一支真正带不走的医疗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