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网、健康时报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健康中国(2017)年度论坛2017年12月29日在北京举行。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副总编辑卢新宁,以及来自国家卫计委相关部门领导、院士、院长、学者共757人,以“新格局、新业态、新征程”为主题,解读十九大健康中国战略和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大会设立了院士论坛、产业论坛两个主论坛,安全用药、慢病防控、整合医学、健康传播、发育管理5个主题论坛以及心脏康复、男性健康、中药发展、医院品牌4个平行论坛等共计11个论坛,院士、医院院长、临床专家、学会领导、产业代表81位讲者发表演讲。“健康中国”年度论坛,以“健康促进,社会责任,媒体立场”为宗旨,已经连续十年举办了十届,是我国医药卫生健康界以“健康中国”为主题的论坛中举办最早、影响最大、质量最高、权威最强的会议。
查看更多精彩报道请扫描健康时报全媒体直播二维码或扫描人民网报道专题二维码
静心才是易眠方
健康时报记者 毛圆圆
受访专家: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健康中国2017年度十大人物
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适当的运动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衡量健康的三项标准。
一夜好眠能使大脑获得充分的休息,保证我们有一个好情绪应对第二天的工作学习,同时为第二天的人际交往做好准备。
失眠不仅会使人无法解除疲劳,还会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焦躁不安,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都会因此而降低。而长期慢性失眠会导致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同时还会诱导或加重一些身体疾病。
静心易眠,睡前要保持身心舒缓,放下杂念,例如听听舒缓的音乐来帮助身心都放松下来,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关上灯光,拉上窗帘,避免任何光线刺激。
此外,还应保持卧室幽静,整洁舒适且温度适宜,保持空气清新。
保持健康有“五早”
健康时报记者 乔靖芳
受访专家: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健康中国2017年度十大人物
“我们学校有一个‘五早’校规——早睡、早起、早练、早读、早饭”,作为一校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院士也在践行着“五早”精神。
“我大一时是班里的体育委员,每天早上都坚持挨个敲宿舍门,叫大家起床。”孙宝国院士分享了他学生时期的习惯,而且一直以来他都保持着早起的习惯,因为要早起,所以也会尽量早睡,这样才能保证充足的睡眠,有更饱满的精力去工作和生活。早上起来干什么呢?多锻炼,多读书!
还有一早,也很重要,那就是早饭。“我从教40多年中没吃早饭的次数是个位数,不管有什么情况,我都会把一日三餐的食物当成第一要务。”一个摊鸡蛋,吃两片面包或者有时候吃个包子,喝点粥,再加点水果,享受早餐,开启一天的美好生活。
精神愉悦胜吃良药 健康时报记者 刘玫妍
受访专家:范利,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健康中国2017年度十大人物
躬耕老年医学40余年,范利教授俨然把自己活成了老年人的模范。声音爽朗、态度亲和、容光焕发。“我觉得人活得敞亮有精气神最重要。”谈到保持年轻的秘诀,范教授告诉记者。
“做医生要严谨要精细,但在生活方面要开朗、大度、粗线条。”范教授说,“我每天查房都要走连接两楼之间的一条地下长廊,如果周围没有人,我都会哼着小曲跳着舞步走。电梯里没有人我也会哼个小曲儿,这样可以让自己身心愉悦。所以这些年虽然工作很忙很累,但是我心态一直很好,精神上的自我保健很重要,精神愉悦胜吃良药,一切就觉得都不是事儿。”
她说,医生不仅要治病也要给病人一个健康的示范,“你看上去是那种健康有活力有知识有气质的人,病人才会放心托付给你。”
每日步行八公里
健康时报记者 梁缘
受访专家:张侃,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中科院原心理所所长、健康中国2017年度十大人物
68岁的张侃教授看上去很显“年轻态”,他把这归功于自己的“每日8公里”。
18年前,50岁那年,张侃开始意识到合理运动的重要性,经过多番尝试,最终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还是步行。“我喜欢公交加步行上下班,不用额外多抽出时间运动,上下班就是运动。”为了调节枯燥的步行,他在手机上下载了三百首音乐,其中以西方古典乐为主。“舒缓的音乐让人平静、愉悦;激昂的音乐让人亢奋、振奋;蓝调偏忧伤,我听的少一些。听音乐时,你会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一段看上去漫长无比的路途在音乐的伴随下,变得短暂而富有诗情。”在张侃看来,走路不仅是一种出行方式,也是一种运动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步行就像是把人从紧张繁忙的工作中抽调出来,做一些缓释。
养生需要“三动合一”
健康时报记者 毛圆圆
受访专家:王立祥,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健康中国2012年十大年度人物、首届健康中国十大杰出科普作品获奖者
在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王立祥教授看来,养生应该“三动合一”,即主动养生、被动养生、合动养生。
他解释,主动养生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如果你对生活不在意、随意而为,那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体带来的伤害就会越积越多,一些慢性疾病也会登门而入,所以每个人都应学习正确养生的知识,主动养生。被动养生是指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被动去改变自己,过健康的生活,学着健康养生。而合动养生则包括了主动养生和被动养生,把个人、家庭、社会整合起来,将健康养生的理念、行动精准地表现出来,打一个全周期、全方位、立体的健康养生之战。
健康饮食“1225”原则
健康时报记者 乔靖芳
受访专家:丁钢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健康中国2017年度十大人物
如何达到饮食多样化?丁钢强所长建议记住两个数字“12”、“25”,每天至少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至少摄入25种以上食物。这也是2016年发布的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
丁钢强所长指出,要满足食物多样化的目标,掌握一些诀窍就能轻轻松松达标。建议早上吃杂粮粥,煮一个鸡蛋,喝一杯牛奶,再来个西芹花生米小菜;中午:米饭或面条、红烧鸡翅、清炒菠菜、醋熘土豆丝,两素一荤,再加一个虾皮紫菜汤;晚上:馒头、清蒸鲈鱼、家常豆腐、香菇炒油菜,一个苹果再加上几个核桃或一小把开心果。这样家常的吃法,就20种左右的食物了,经常轮换着做,每天12种每周25种完全没有问题。同类食物换着吃,不同食物不同做法,均衡饮食,乐享生活。
身心投入是最高级的幸福
健康时报记者 梁缘‘
受访专家:何忠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健康中国2017年度十大人物
ICU日夜奋战不休,还要奔走科普急救,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讲究……但眼前的何忠杰看上去依旧神采奕奕,精神振奋,充满对事业和生命的激情。他把这归结于年轻时打下的“好底子”,以及“白金10分钟”给他带来的充实、满足、快乐和价值感。
“很多人不解,问我为什么做‘白金十分钟’?近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这一辈子做哪些事儿才对社会最有价值?想明白了,就要义无反顾地去做。”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体自我生成的积极情绪让人更加健康。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曾用“福流”来形容这种能给人带来极致幸福状态的体验,让人沉迷其中、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做“白金10分钟”正是一件让何忠杰“乐以忘忧”的事儿。
枕头腰卷护两椎
健康时报记者 毛圆圆
受访专家:陈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首届“健康中国优秀科普作品”获奖者
在人的骨骼中,颈椎和腰椎恐怕是现代人最容易出问题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陈红分享了两个保护颈椎和腰椎的好方法。
护颈椎首先得选一个合适的枕头,高度应与拳头高度相等,与一侧肩高度相等,仰卧位时枕头约10厘米高,要承托颈部及部分肩部,使肌肉放松;枕头的形状最好是可塑性的;枕芯最好选择填充羽毛或木棉的枕头,填充橡胶或泡沫碎块的枕头也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
长期坐办公室的人或开车的司机腰椎常因不能保持正确的姿势而受伤,一个腰卷就能让人轻松地保持更长时间的正确坐姿。腰卷直径在没有压缩的情况下不应超过10厘米,坐着时可以把腰卷放在身后大概与皮带相水平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