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小聚,在餐厅里注意到了无奈的一幕:
我们的邻桌是一张可供15人使用的大型餐桌,祖孙四代人正在为老人庆祝生日的大家庭,看得出辈分最高、也最年长的老人正是当日的“老寿星”,其他多是老人的儿孙辈,还有两个最小的四五岁的孩子。
“老寿星”被安排坐在餐桌的主位上,头戴生日头冠,面前摆着大大的生日蛋糕。可奇怪的是,一家人全程几乎忘记了老人的存在,中年男人们凑在一起喝酒喝得好不痛快,女眷们或仨俩一伙聊得口沫飞扬、欲罢不能,或低头摆弄手机,不时露出会心一笑。孩子们吵吵闹闹地嬉戏,不时引来其他桌客人不耐的侧目。
终于,聚会接近尾声,也迎来了高潮——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切蛋糕,把插满蜡烛的蛋糕和一大盘红润的寿桃堆在老人面前,一派热闹温馨的场景,大家纷纷凑到“老寿星”旁边拍大合影,之后又依次亲密地抱住老人当作个“吉祥物”似的分别合影。
其间老人脸上一直挂着尴尬又受宠若惊的笑容,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很不自在。
拍完照,大家随即散开,掏出手机P图,手快一点的,朋友圈已经发出去了,大家纷纷催促着其他家庭成员去点赞,而原本的“主角”——老太太一头雾水地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完全搞不清这一大家子人究竟在做些什么。
看到这里,我感到有些心酸,为了老人那努力挂在脸上的一抹勉强的笑容。老人开心吗?我想是的,毕竟看到自己儿孙满堂,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凑在一起为她祝寿,怎么会不令人感到开心呢?可她的笑容和眼神又为什么始终透着若有似无的落寞和失望呢?她不懂周围明明坐着的是她最亲近的子女儿孙,可为什么她听不懂他们聊的话题?更不理解为什么他们只有在把她当作“吉祥物”拍合影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多的热情和专注?
这些疑惑不会有身边哪位家庭成员愿意耐心为老人家解答一番,但刚刚凑在生日蜡烛前和子女们轮流拍合影的那一刻依然是老人最幸福的时光,只有在那短暂的时刻里,孩子们给予了她难得的关注和热切,她也能在那为数不多的时间里和孩子们亲密接触一下。
聚餐结束之际,这个家庭的成员们纷纷道别,老人的子女们问老人这个生日高不高兴,老人家发现大家终于再次注意到她,焦点似乎又重新回到自己身上了,便连忙点头回应孩子们。
看到这里我感到格外难过,老人那种被家人忽视而茫然若失、又渴望得到关注的眼神,为了迎合孩子们尽力放低的姿态让人不忍再继续看下去。
两个年幼的重孙木然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吵吵闹闹地叫着要吃蛋糕。身边坐着的老人家的儿子大声讲着电话,和对方讲自己今天如何忙碌——忙着为母亲过生日。
他真的在为母亲过生日吗?也许他自己确实也是这么认为的,可他今天明明是在喝酒、吃饭、玩手机、打电话呀,从始至终甚至没有和母亲交流一句。
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忙碌,也越来越丰富,很多老人只有偶尔在节日和生日才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子女的重视。更多时候,老人们的亲子时光只体现在子女的朋友圈里——在那光鲜丰富的朋友圈里。
子女们个个贴心而孝顺,会花出大把时间陪老人们出行游览,会精心为老人们烹制各色美食,会和老人们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聊天解闷儿,也会在傍晚的庭院里陪老人下棋喝茶,当然,更少不了一家老小给老人过一个“幸福到爆”的生日。朋友圈里,藏着老人们所能想象到而又企及不到的最幸福的生活。
年迈的亲人不是我们炫耀亲情的工具,不该使他们的笑容仅仅存驻在社交平台里,而是应该使珍贵的笑容时刻保留在他们的脸上、心里,把他们的幸福构建在真实的生活里,让他们把这份晚年的温暖结结实实握在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