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助这件事儿上,老王和老李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王先生是典型的“常求人”,生活中但凡遇到一丁点儿让他感到困难的事情,就立即开口求助于他人,老伴帮不了就打电话喊儿女,儿女不能及时赶到就跑去找社区,反正不找到人帮他来解决问题绝不罢休,经常挂在王大爷嘴边上的话就是“我老了,什么都做不了了,不找人帮忙怎么行呢?”
与老王相反,老李则是典型的“不求人”,能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自己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也要尽力去做,老伴因为家务事总也插不上手大部分时间在公园玩牌,面对儿女“有什么要我们做的吗”的询问,老李的回答始终是“没有!”这倒不是因为她特别能干,而是在她看来,求助是弱者的表现,她不愿意成为弱者。
求助,对于老年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求助不是弱者的表现
说到底,求助就是当一个人在遇到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完成的事情、无法克服的困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向他人发出的希望得到支持和帮助的寻求,并不是什么弱者的表现。一个人会产生求助行为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是人,不是万能的神。作为人的我们,每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能力都是有限的,一生中所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有的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单打独斗地去解决,有的则只能在别人的帮助下依靠众人拾柴的力量才能解决,因而,求助是一种正常的社会行为。
尤其是生理和心理处于衰退阶段的老年人,力不从心的事经常发生,比如,有这样一对80多岁的老年夫妻,一天,清晨起来做早餐时,发现煤气罐里面的煤气用完了,便打电话请煤气公司送新取旧,一会儿煤气公司送来了新罐,接好管道,便回去了。至此,问题似乎圆满解决了,但这对老夫妻却因手上的力气不够而拧不开阀门,无奈之下,只得再求助邻居小伙,这才顺利地吃上了饭。这样的求助行为就是老年人的正常求助,不仅不能以此说明老年人是弱者,而且恰恰说明了老年人是强者,在他们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坚强,即具有智慧的坚强。
求助是对资源的再利用
因为这对老夫妻了解自己能力上的局限性,知道调动什么样的社会资源来支撑自己的生活,知道到哪里去调动社会资源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并利用寻求到的社会资源帮助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自己所要达成的目的,这不是智者和强者还能是什么?相反,如果他们在发现家中煤气罐没气了之后死撑硬扛,以为凭借自己的力量就能够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软弱。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难度不同的任务时,如果偏偏选择了一个自己无法完成的高难度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他其实是在心理上为即将到来的失败预设自我解脱的借口。所以,老年人在遇到困难时完全可以求助于他人,也应该求助于他人。
求助他人不等于放弃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在求助问题上,只是不要像王先生那样完全用“他助”代替自己的努力,不能在求助时放弃自我。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他自己的,不是他人的,他人所能提供的只是帮助,不能替代自己的生活,如果万事都希望别人替自己完成,其实就是对自己生命的放弃。
在必要的时候,积极行动,依靠自助,辅以他助,能大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何乐而不为呢?老年人要跨过的,只是自己心里的那道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