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肾性贫血治疗创新论坛获悉,由珐博进和阿斯利康联合研发的罗沙司他,以显著性疗效优势已顺利通过III期临床研究,中国有望第一次领先欧美,率先成为全球首创肾性贫血新药上市国家。
传统治疗:
隐藏严重的
心血管并发症隐患
根据权威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公布的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的慢性肾病患者患病率达到了10.8%,按照13亿人口来推算,我国有超过1亿的慢性肾脏病患者。
在几乎没有临床症状的慢性肾病1期和2期人群中,约三分之一患者有贫血问题,到了尿毒症期,几乎100%都存在贫血状况。
“肾性贫血会让肾脏病进展更快,直至肾功能衰竭。心跳不会自己加快,心脏必须代偿性地加快搏动,来保证组织氧的供应,但身体要分配很多交感神经兴奋,这样就引发肾性高血压,肾脏病情不断加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林善锬教授说。
过去三十年,肾性贫血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仅有联合注射促红素和铁剂一种方法,但问题却不少。
“现在用的促红素剂量,完全是非生理性的。这种过高的促红素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贫血,但也同时隐藏心血管系统等病变隐患。”林善锬教授已从事肾脏内科工作近60年,他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正常人的身体维持造血仅仅只需要15~30个单位促红素,而肾性贫血治疗需注射高达2000~3000个单位甚至更高才能够纠正贫血的症状。
近几年国外大型临床试验发现,如果应用促红素剂量越大,那么病人心血管并发症就越多,与此同时,伴随着血黏度的增加,还可能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使得肾脏透析因为瘘管堵塞而无法正常进行。
全新机制:
生理浓度促红素
自发纠正贫血
彻底改变,真正符合,重新定义……这是林善锬教授对于肾性贫血治疗全新机制给出的三个关键词。
“不同于从前被迫非生理性使用高浓度促红素,此次创新药是接近生理性的全面纠正慢性肾病贫血。”林善锬教授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刘志红表示,尽管经过这些年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是透析患者贫血治疗达标率仍然不足60%,尤其是患有重度贫血的病人,贫血的改善率更是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此外,迫切需要在提高患者体内促红素水平的同时,同步改善患者自身铁吸收与利用,以便于有效地纠正或改善贫血的症状。
“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是真正符合生理、并纠正肾性贫血的创新药物,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的研发成功,将彻底改变既往对肾性贫血发病机制的理解,具有重大科学创新意义。”林善锬说。
林善锬教授打了个比方,众所周知,肾脏是产生促红素的生理器官,一旦肾脏生了病,导致产生的促红素减少,如果仅仅只是大剂量的补促红素,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罗沙司他是个全新机制的创新药品,口服一天两次,保持接近生理浓度的促红素,有效避免了外源性大剂量注射药品所带来的副作用,通过刺激身体自己分泌促红素,纠正贫血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