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06月30日> 总第1420期 > 21 > 新闻内容
通住哈佛之路⑧ 如何看待批评?
陈颉祺著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30日  查看次数:  

  郑渊洁的童话故事我一直很喜欢,以前那些让我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也在记忆里慢慢地淡去。然而,我却永远无法忘记其中的一段话,以至于写这本书时马上就能想起来,那是中篇童话《翼展》中间的一段插曲。

  这个插曲是在讲述主角李翼展和军营里另外一个新兵李双隆的故事。

  因为BB机的事,我和李双隆干了一架。我们大队规定战士不能使用BB机,而李双隆入伍时从家里带了一个BB机,他一直在偷偷使用。后来不知怎么被中队长知道了,限令他将BB机处理掉。而李双隆认定是我告的密。

  这天吃完晚饭,我独自往宿舍走。李双隆不知从哪里钻出来拦住了路。“李翼展,是你举报我有BB机的吧?”他说。“不是。”我连看都没看他,继续走我的路。“你小心点儿!”李双隆说。

  三天后,我从军人服务社买洗衣粉出来,有三个我没见过面的小伙子拦住了我,我立刻意识到他们是李双隆雇佣的打手。我自然吃了亏,三打一。最后我不得不抱头鼠窜。

  回到宿舍,方机械师看见了我嘴角的血。“怎么了?”他问。“没什么,摔了一个跟头。”我说。他围着我转了一圈儿,说:“你蒙谁呀?有这么摔跟头的吗,这叫打滚儿,前后衣服上都有土。说实话吧!”

  我只得如实招来。“妈的,这个瘪三胆子也太大了,我去收拾他!”方机械师捋袖子。我拦住他。

  “你就这么忍了?要不我去报告中队长?”他说。我说:“不用,我会治他的。”他问:“你怎么治?”我说:“治你恨的人的最好方法就是纵容他的缺点。”方机械师愣了一下,说:“李翼展你可真够阴险的,我还从没见过使用这么恶毒的手段报复人的。”

  我再见到李双隆时,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我看出他愈发肆无忌惮。果然,半年后,李双隆和他的无线电师闹矛盾,他采用了不该采用的手段坑害无线电师:通过破坏飞机上的无线电路给无线电师使坏。事情败露,李双隆被判了15年徒刑。

  方机械师私下对我说是我把李双隆送进监狱的,如果当初我和他联手将李双隆狠揍一顿,李双隆没准就收敛着做人了。

  读这篇童话故事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学低年级学生;然而我却牢牢地记得,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那种后背发凉的感觉——“治你恨的人的最好方法就是纵容他的缺点。”——我幼小的心灵着实被这句话吓到了。

  我一直没有去学这种做法,因为做一个恶毒的人,实在是太累了,我做不到。但是我却从这个故事中学会了一点:不能轻易忽视别人的批评。在我脑海中最恐惧的人生道路,就像李双隆那样自以为是,缺少反馈和批评,最终而走向毁灭的道路。

  “拒绝批评”是每一个人的天性

  慢慢长大了,也慢慢体会到了“平静面对批评”是多么艰难。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我也经历过成长的叛逆期。那一阵子,觉得父母说的每一句话听起来都像是批评,而只要是批评,我就要对着干。

  然而,叛逆期带给很多人的一个后遗症便是养成了“拒绝批评”的习惯。尽管大家都知道不好,但是,实在没有比“拒绝批评”更容易养成的习惯了。

  记得在大三暑假,我在交换结束以后留在美国跟导师做科研,期间花了两个月准备GRE考试。每天的生活就是背单词,吃饭,然后在沙发上铺个床睡觉。我的交换学校所在的城市没有GRE考场,于是两个月后的一个清早,凌晨三点钟,我爬起来摸黑骑自行车到火车站,一个人到附近的城市赶考。满怀希望,然而机考考完直接出成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漠然地走出考场,看着陌生的城市,突然感到无比的孤独。

  于是我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本希望得到安慰的,谁知道父母却说:“准备了这么久才考出这样的成绩,你是不是哪里没有做好?唉,我们不在你身边,你就是安排不好自己的生活……”

  那一刹那,我最想干的事情就是把手机狠狠地砸在地上。我瞬间就组织好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在电话里滔滔不绝地反驳:“我已经很努力了,你们不知道我准备得多辛苦,做了多少练习,这两个月都是怎么过来的……”

  本以为会有释放的快感,谁知说着说着,我愈发觉得很没意思,愈发觉得心里有点慌。猛然间我发觉,为自己辩解的欲望为何会如此强烈?找了这么多理由,不就是想说明自己的失败,即使不是理所应当,也至少情有可原吗?退一万步说,就算我真的情有可原,事实上我还是失败了,解释这些东西也是于事无补。

  也许是那段童年的“童话阴影”在关键的时刻提醒了我:“你现在获得了批评!这是好事情。如果没有人批评你的话,你始终沉浸在辩解自己是多么的情有可原,将来的你,一定会变得和李双隆一样。”一瞬间,后背开始发凉。是啊,纵然我有千万种理由,认定父母实在是不了解情况,可那又怎么样呢?长大后,“受委屈”实在是一种太正常不过的事情啊!然而,抱怨却实实在在是一种于事无补的情绪。

  于是,我开始认真思考父母的批评。正是这段经历让我警醒:原来平静面对批评是如此困难的事情。一不小心,在听到批评的一刹那,大脑就会直接选择拒绝接受——辩解的欲望如此强烈,以至于在我们会忘掉一切。

  如果你也是这样,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是个正常人”。只有首先平静地接受自己,认识到自己“拒绝批评”的天性,我们才能设计出一些做法,从而对这种天性有所控制。

  一招制敌:不作辩解

  有什么办法吗?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一劳永逸地战胜这种不自觉的、极端有害的心理惯性?

  还真有。一个高度可行的方法是给自己下达这样一个铁一般的纪律:不管是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听到批评,在听到的当天,绝不作任何解释。

  更神奇的是,在这种铁律面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思考:是不是我真的做错了什么?

  很多时候,人们拒绝接受批评,其实只不过是在听到批评的一霎那,辩解的欲望过于强烈,以至于忘记了应该如何思考而已,所以最终会觉得自己其实没做错什么。而一旦心情得以平静下来,仅仅是几分钟的时间,我们很容易就能够发现,自己就是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好。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跳出来说:“你说的很有道理,可惜忽略了一种很重要的情况:如果那批评确实是不对的,如果实际上我真的没做错什么,而是被别人误解了呢?”

  那我仍然要说,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你确实很有理由去反驳,但最佳的选择仍然不是反驳,而是继续“不辩解”。因为这样,你自然而然地就会开始反思:为什么人家会对我产生这样的误解?

  一旦你可以做到这一点,你就会惊讶地发现,以前自己的那些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习以为常的行为作风,其实都很容易引起误解。于是你就会开始改进自己,思考应该如何说话如何做事,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引发误解。

  进一步想,其实在任何时候,辩解都是不必要的。如果错在自己,那么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反思,然后改正;如果自己确实没错,又何必要那么激动地去辩解呢?争辩和抱怨都是浪费时间的,而真正有意义的辩解,就是去坚持自己正确的行动,假以时日,让时间去证明自己的正确。

  摘自《哈佛之路》,知识出版社,作者供图。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