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幸福撞个满怀
回想一下,当你感到无聊时会做些什么?刷网页、玩手机或放空一切、任思维天马行空?这些唾手可得的满足,带来的往往是更糟糕的体验。
英国曾做过一项针对3400多人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人的生理欲望被过度满足后,反而会产生不愉快的倾向,让抑郁症更轻易找上门。
监狱里的犯人同样如此,一旦被过度满足,比如吃得太好太丰盛,他们反而会比那些只吃简单食物的囚犯,更暴躁,更具有攻击性——似乎在生理满足和幸福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满足感来得太轻易,难免不走心,就像走马观花的旅行,浮光掠影的采风,浅尝辄止的阅读,你很难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一直被外界的刺激牵着走,人就像被困在跑步机上,最终只能越来越无聊。
王硕说过,无聊的下一步就意味着堕落。
英国一项针对中年公务员的调查显示,感到特别无聊的人3年内死亡率比其他人高出近40%。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处于无聊状态时,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比如不停吃零食,做些机械重复的琐事儿。
“当你在‘飘’的时候,根本感受不到快乐和意义。”
在彭凯平看来,“飘”是一种不走心的状态,即便获得快乐也是一种短暂的满足感,这种感觉跟幸福根本是两码事儿——幸福不是简单的快乐,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
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做大事才叫“有意义”。赋予任何一件小事以意义,发自内心地热爱它,并投入其中,你都能感受到幸福。
经过二战伤害的犹太人中,坚持写日记描述自己痛苦经历的人,就比那些从来不想、从来不写的人更开心,所以写作、倾诉、交流、谈心都是能够化解消极情绪的方法。
有人喜欢摄影,爬山涉水、餐风饮露,他都觉得欢乐无比;有人喜欢跑步,即便要忍受无聊、惰性和膝痛,也要追问身体的极限……所有看似平淡的小事,都会衍生出很多复杂而迷人的细节,即便它是看似枯燥的工作、一天三顿的便饭,投入其中而浑然不觉其琐碎无聊,这就是幸福!
扔掉比较 在幸福的路上走得更轻快
朋友圈里每个人都过得比你好。生活中所有疲惫、狼狈和尴尬,在朋友圈被剪裁,取而代之的是恩爱、甜点和旅行。
朋友圈越来越大,你的世界越来越小。
当我们沉浸在这些“别人家”的幸福日常而无法自拔的时候,也就管不了自己是不是真的幸福。
演讲现场,彭凯平向在场观众抛出一个问题:假设有两个人,一个人中了彩票,另外一个人由于车祸断了腿,请问三个月之后这两个人谁会更幸福?
大部分人都预测那个买彩票中大奖的人更幸福。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反而是那个出了车祸只是摔断了腿的人更幸福。
心理研究发现,任何痛苦、伤害,人类在三个月之后都能适应,这叫做心理适应。但“闯了鬼门关,逛了一圈又回来了”,这种幸福,和一个买彩票中奖的幸福,哪个更胜一筹?
我们常说“知足常乐”,可是真正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彭凯平在现场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着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可惜,人的欲望不会轻易止步:有了肉包子,想着豪华餐;有了厚棉袄,盼着奢侈品。
“很多人都说自己羡慕李嘉诚,但如果拿你的生命跟李嘉诚交换,你愿意吗?你说愿意,因为他有钱,但这样你才是吃了大亏,你只想到他有钱,却没想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和那么大年龄的人交换生命有意义、有价值吗?”
人在比较的时候是有误区的,往往会受到一些特别鲜明的、容易想得到、容易记住的事情的误导。彭凯平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普遍不足的缘故。
中央电视台曾经做了一个调查,询问中国老百姓“你幸福吗?”得到的是一堆神一样的回答,为什么?我们不太知道幸福是什么,很多人甚至无视幸福,也鄙视幸福。
生活中的我们大多习惯了和别人比较,特别是能力相当的身边人,但总把目光投向别人,就等于我们把评价自己幸福的标尺,亲手交给了别人。
就像最近很流行的一首小诗:“纽约时间比加州早三个小时,但不意味着加州变得很慢。有些人22岁就毕业了,可等了5年才找到稳定的工作。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也有人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
周围的人看似走在了你前面,也有人在你身后。但每个人在自己的轨迹上奔跑着,是在他们自己的时区里。在你的时区里,一切都非常准时。不必看左右,更不要以自己的短板去和别人的长板比较,在自己的轨道上奋力奔跑,才能真正品味到自己的幸福。
“在时间的洪流中,每个人都平凡普通。对你来说,发生了天大的事情,在外人眼中,也不过就是一个当日新闻。所以对于别人家的幸福,看看就好,最有意义的时间,永远都是用来体会自己生活中幸福的那一段。”
微笑治愈 装着装着就真的幸福了
“幸福露在眼角,性格写在唇边。表情里有近来心境,眉宇间是过往云烟。”
有一个词叫“相由心生”,意思是说我们的仪容外表总受到内心情绪的牵动,但积极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也会影响你的情绪和心境。把脸上的表情“装”得幸福一点,装着装着就真的变幸福了!
公共交通的拥堵,高楼林立的逼仄,车流灯影的穿梭,让焦虑成了时代病,下撇的嘴角、紧缩的眉头成了这个时代的表情。
我们习惯了“装深沉”“装高冷”,习惯躲在电脑屏幕后飞快敲击键盘,一句抱怨或咒骂,马上会赢得众人的附和与支持。没有什么比抱怨与责骂更容易发泄,这也成了人们缓解不安全感与焦虑的最直接的手段。
彭凯平团队曾对13种语言做过正面和负面表达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过去200年间中文的负面表达是全世界最明显的。“如果你讲正面的话,大家都说你在‘装’,这是一个很重大的社会心态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回国改做积极心理学。”
事实上,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喜欢“戾气”和“丧气”的国家,反之,中国人崇尚的是“乐感文化”。“中国人,最怕讲困境、危机、失败,最好当喜鹊,不停地报喜、庆功、祝酒、唱赞歌。时常盲目的自弹自唱,自足自乐,就算是死了人,也当喜事办,统称喜丧。”
从现在的数据分析来看,我们真的遗弃了“乐感”,反倒是负面情绪的表达更加强烈。露出笑脸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难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不愿相信幸福真的存在,不愿意相信幸福能依靠自己获得幸福。
幸福绝对不是虚幻的概念,幸福有物质的、生理的基础。
彭凯平介绍,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神经加工中心叫VTA,它分泌出来的神经化学激素,如类非肽、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都和我们幸福的体验密切相关。所以,幸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美国密歇根州韦恩州立大学的欧内斯特·阿贝尔和迈克尔·克鲁格收集了来自1952年的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选手注册时拍的登记照片,邀请其他人来给他们的笑容打分,结果发现,照片中笑容越灿烂的球员,寿命越长。
这意味着,幸福可以被我们表情和肢体语言触发——微笑可以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这种感染的力量被称为“迪香式微笑”。
当一个人脸上的三块肌肉同时活动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特别有感染力的微笑,三块肌肉同时活动(嘴角肌上扬,颧骨肌上提,眼角肌收缩)就会产生有魅力的迪香式微笑。现在,我们将之称为“治愈系微笑”。
心理学家卡特勒教授和他的学生曾做过一个研究,对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附近的一所女子学校1960年毕业班同学的毕业照片进行分析,30年之后再回访,结果发现,那些当年以迪香式微笑上镜的人,结婚比例高,离婚比例低,自我评估幸福的比例高。
除了微笑,抚摸、自言自语、大喊大叫也能产生幸福感,触摸、接触也可以产生快乐愉悦的感觉,沮丧时,对着镜子笑一笑,跳支舞,你会惊奇地发现愉快的分子开始释放。假装拥有好心情,快乐就会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