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06月16日> 总第1416期 > 21 > 新闻内容
通住哈佛之路④ 把兴趣做到极致
摘编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6日  查看次数:  

  小时候,和所有的小孩子一样,我也讨厌死记硬背。抄写课文当然没出去玩有意思了。然而所有小学老师的共同手段是:默写课文!默不出来就抄十遍!没办法,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抄写呗!

  小时候,没有人能够讲明白死记硬背的好处,所以很自然,我的很多同学上学以后仍极度讨厌死记硬背,并最终吃到了苦头。也许是我运气比较好吧,尽管不喜欢,却从很小就不断地体会到死记硬背带来的巨大成就感。

  举个例子,大学毕业以后,我回去探望我的初中班主任赵老师,一起聊起初中时的经历;他做了我三年的班主任,对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我的成绩,不是我当班长,而是初二的某一天,他听班里的同学说我可以背诵“社会”科的课本。他不太相信,于是找我到他的办公室背给他听。这么多年以后,他仍然激动地对我说,当年他见我倒背如流的时候,心中有多么地震撼。

  后来,我慢慢发觉身边的“牛人”之所以牛,也都和所谓的死记硬背密不可分。再后来终于发现死记硬背有令人印象截然相反的同义词——博闻强识。

  好记性带来的好处是预先料想不到的。读小学时,我也特别喜欢玩电脑游戏,甚至逃课上网吧。只不过让他们奇怪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高中开始,我慢慢地对游戏不感兴趣了,反而更乐于花时间去读书、思考。

  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随着记忆力的增长,我不再满足于“游戏”所带来的简单的感官刺激;良好的记性让我能够通过思考体会到阅读中那种“融会贯通”的喜悦,或者写作中那种透过问题看穿本质的愉悦。换句话说,记忆力好了,觉得游戏带来的那点乐趣满足不了大脑需求,所以更多地期待读书和写作这些需要通过复杂的操作才能获得的心灵上的愉悦。

  小时候,和很多孩子一样,我的父母也会在培训班排满我课余的时间。硬笔书法学了三个月,当时学了什么,早已一概不记得了;电子琴学了6个月,时隔20年,所有学过的琴谱忘得一干二净。

  但这是不是我的记忆力不好呢?事实正好相反。我有两个特长。第一个是心算。在读幼儿园时候,我就以能快速心算九位数乘二位数而出名。

  一次,幼稚园的老师还特意安排了一次比赛,结果我的九位数乘二位数心算速度等同于在一旁按计算器的老师,从此被视为“神童”。据我父亲说,心算能力的养成,仅仅是为了消磨送我来往幼儿园路上的寂寞,是父亲在自行车上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开始,用循序渐进和鼓励的策略慢慢培养的。

  直到上小学,学了多位数乘多位数的列式算法后我才明白,那“神童”般心算能力,其核心是超强的记忆能力,让我能够在脑子里正确无误地排列两行的“九乘一”的式子,然后相加得出结果。

  我的第二个特长是象棋。直到现在,我仍然对数百种棋路谙熟于心。而在小学参加中国象棋全国比赛,我能够对20余本棋书中的数千个棋路倒背如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记忆力上的差别?

  答案很简单。学习硬笔书法和电子琴只是我一时兴起,热情过去了,自然忘得一干二净。事实上,小孩子忘什么都快,除了那反反复复经过很多年发展的兴趣例外。

  于是一个很自然的推论就是:只有那些得到发展的兴趣和加以长期练习,才能触及孩童发育中深层记忆能力的发展。从成长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出生时所有孩子的记忆力都是一张白纸。比如说,小孩子的手被锅烫到了,几天内是不敢再碰锅的,但是几个月以后说不定就会再被烫一次。这样反反复复得好几次教训,最终才能习得“热锅不能碰”这个深层记忆。

  所以说,提高孩童时代记忆力的诀窍是:设法发掘出有浓厚兴趣的项目,并要尽量让孩子在这个有潜能的兴趣上面走到最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自己的兴趣上获得尽可能多的成就感。也正是这些成就感带来更大的兴趣,在这种交替良性循环中,孩子的记忆能力获得深层次的开发。

  我发现自己身边记忆力好的同学,有小时候钢琴弹得超棒的,有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佼佼者,有跳舞跳得特别好的,甚至有把“星际争霸”这款游戏中的各种兵种数据倒背如流的。他们的共同经历是:小时候在某个感兴趣的方面,通过长时间的涉猎变得很优秀。他们不管是记忆了大量的曲谱还是大量的走台细节,其结果都是:他们的大脑获得了大量的信息重复输入,同时激烈的竞争让他们必须绞尽脑汁去寻找建立这些信息间的联系,最终不经意间习得了“融会贯通”的能力,从而在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本版内容摘自《哈佛之路》,陈颉祺著,知识出版社,作者供图。待续

  相关阅读

  自己的东西记得最牢

  除了记忆法之外,关于记忆的另一个点很容易被忽略:主动记忆和被动记忆,效果有天壤之别。

  一篇文章不管背诵多少遍,一旦站在别人面前背,很难保证不出任何差错;但跟朋友聊天时,为什么总觉得自己妙语连珠,各种言论和段子滔滔不绝,一点都没有记忆力欠佳的感觉呢?

  解释很简单:背诵式记忆,并不是在表达自己所想的东西,其所调用的大脑区域和自己所想的东西所调动的大脑区域并不同,这就是为什么说谎时,要面不改色心不跳,是需要长时间训练的。

  这点微妙的差别引发了一个强大的记忆方法——角色扮演:努力设想自己处于某种境地,感受要记忆的信息,甚至把他们和情绪记忆挂钩。这方面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那些剧场演员。百老汇的那些名演员,往往同一台戏要演无数遍,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有能力轻松扮演长达半小时的独角戏,并且唱腔唱词分毫不差。他们怎么做到的?要知道,这里需要记忆的,不仅仅是台词,还有姿态、表情、走台等大量的信息。

  这里的秘诀就在于他们并非在背诵,而是在扮演。扮演时,他们并非在唱着别人写的歌词,而是表现自己在这样的场合说的话和做的事。

  大多数人背诵时,都是试图通过反复朗诵把文本硬生生地存储下来。这么做,只不过相当于把这段文本塞进那个我们并不常用的大脑区域中去;然而如果先加上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对内容加以想象,重新理解、拆分、组合,而后再开始大量重复的过程,相对于将文本存进了我们最习惯调用的大脑区域——存放属于自己的东西的区域。那么记忆效果会好很多。

  但人有一个习惯是天生的——懒惰。甚至记性好都会是懒惰的借口:我记性好,不需要记笔记。

  放任自己不做笔记的最大危害在于你永远都不知道到底遗忘了什么。千万别低估遗忘的威力,因为遗忘其实是大脑的一种自觉的保护机制——试想,谁愿意记得刚出生那几年的种种痛苦?我们以为自己记性好,其实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遗忘了什么而已。

  缓解遗忘,拒绝懒惰的方式只有一个:用纸笔抗争,好记性永远不如烂笔头。说得大一点,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其在进化史上飞跃性的进展就是文字的出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