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 胡大一
一位从事体育运动的年轻人,近期发生了心房颤动,先后去了北京多家专科综合大医院就诊。他的心房颤动为阵发性,做还是不做射频治疗、预后到底如何、心率慢如何处理——他开始严重失眠,甚至通宵不眠。而且,还不断在网上查询大量的信息。
不仅是不同医生的说法不一,而且沟通时间都只有几分钟,根本没时间问清问题,事后也没有随访联系的渠道。网上查到的信息极为多而混杂,莫衷一是,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坏消息。一方面把射频消融技术说得很神奇,另一方面把心房颤动讲得很可怕,包括心力衰竭、血栓栓塞……导致这位患者不想马上接受射频消融手术;更怕一旦手术失败,自己精神更加难以承受;又怕手术做晚了,病情加重,出现危险……
我和他谈了一个小时,首先强调,他没有器质性心脏病,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卒中病史,年纪轻,血栓栓塞的风险小。可以考虑做一次消融,手术失败了也有药物方案。即使将来有一天变为慢性心房颤动,也有相应改变的药物治疗方案。我让他扫了我的微信号,可以随时与我联系,寻求帮助。
但是近一周里,这位年轻人仍不能从“虑病”中解脱,即使心房颤动未发生,仍心有不安。他告诉我说:
“看了太多的论文,对于心房颤动的认识越来越模糊。因为我太年轻了,心里这坎儿怎么也过不去。这个病对我的生活和寿命会有怎样的影响?”
“我想知道我这个病一般多久会发展为持续性?如果一直用药,会有什么样的预期?”
“我这两天想了很多,虽然没有发病,但内心恐惧感越来越强,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呢?有什么解决办法?”
“每天晚上经常惊醒,觉得心慌、手臂发酸,心率35次/分,请问有什么解决办法?”
从这个病例我们能感到,患者一旦患病,对疾病会充满无数疑虑:疾病近期、远期有无危险?疾病怎么发展、转归?是否选择有创伤、效果又有限的手术?生活、工作如何安排?这些对疾病的不安所导致的“虑病”——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甚至濒死感的惊恐发作,在疾病初发、复发、手术失败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往往远远超过疾病本身。
实际上,这种状况具有普遍性,只是程度不同,应该引起广大医生的重视。看病仅有几分钟,又没有后续服务,只看病变,不将心比心地体贴病人,这样难免会引起患者对疾病、治疗选择的困惑和焦虑。
有人说,癌症患者近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并非高估。医生要有同情心和耐心,看病需要一个与患者长期互动沟通的过程。帮助一个个患者走出虑病的困境,了解疾病,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治疗疾病,重拾康复的自信与能力。
我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当医生,不但要把患者的病诊断清楚,还要认真为患者把病解释清楚。和患者充分讨论不同治疗方法的利弊,与患者共同决策。对经一次沟通不能解决的,还要保持联系,继续做好工作。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据微信号“胡大一大夫”(Hu-da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