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容易出现耳垂皱褶?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了耳垂皱褶形成?何种机制将其与心血管疾病关联?
目前还没有有明确结论。但是有五种主要理论或许有助于大家解决困惑。
睡觉姿势 临床观察发现早期皱褶晨起明显,但在日间可以复原。South Med J(南方医学杂志)发现受试者睡觉时耳垂折到耳朵后方,晨起即可观察到耳垂皱褶征,但是晨起一段时间后该情况消失,连续观察 6 个月后耳垂形成了永久性的耳垂皱褶。
遗传学背景 Am J Med(美国医学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同人种之间耳垂皱褶发现率不同,高加索人种耳垂皱褶发现率最高,黄种人发现率低,提示耳垂皱褶背后可能有相关调控基因。
早老标志Circulation(循环杂志)和 Ageing Research Reviews(衰老研究评论杂志)刊发的研究表明,耳垂皱褶的出现率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越常见,而年龄是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有学者认为耳垂皱褶提示了患者相对于同龄人更早衰老。研究显示具有秃头、头发变灰、皮肤皱褶等早老相关体征的患者更加易患心血管疾病。
与氧化应激相关 Journal of Cardiology(心脏病学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比较了134名有耳垂皱褶的人和89名无耳垂皱褶的人血清炎性标志物、氧化应激指标,发现有耳垂皱褶的人丙二醛化低密度脂蛋白、超敏 C 反应蛋白、穿透素 3水平较高。这些升高的炎症标志物和氧化应激指标可能反映这部分患者易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
与胶原降解相关 一项发表于实验老年学杂志的研究发现有耳垂皱褶的人,弹力蛋白发生了断裂、小血管壁周增厚,这种微血管变化可能间接反映了冠状动脉血管床的病变。
另一项刊发于(美国医学杂志)的研究则比较了有和无耳垂皱褶志愿者的活检结果,发现有耳垂皱褶的人耳垂局部弹力蛋白发生了与皮肤老化类似的降解。而耳垂局部胶原蛋白及弹力蛋白降解反映了全身血管壁成分改变,提示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相关。
原文刊发于2017年3月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