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不止云南省内,三七种植还在向周边的广西、贵州、广东等省份扩展。
文山育种、外地移栽,再到文山来卖,这样的“文山三七”,即使用科技手段也难以鉴别它们的产地。
崔秀明表示,如果三七种植面积不超过60万亩,那么按10~12年轮作的速度,是可以保证三七的正常种植的。但2015年,三七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0.8万亩。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三七需求量的增大,文山原有的土地面积已经无法满足三七产业的需求。轮作障碍成为三七产业发展的一大拦路虎。
“铜皮铁骨”的三七
变质了
离开道地产区文山的三七,品质会不会受影响?
文山三七个大、根部粗壮、颗粒大而圆,表面是有光泽的灰褐色,横切面是墨绿色、灰绿色,菊花心,俗称“铜皮铁骨”。
“过去三七是有清香味的,掰开看是青绿色的,但现在里面是白灰色的,带股大烟臭味。”文山州老科技工作者协会黄华君在《三七地道性和原产地的保护》中指出,目前文山土地稀少,只培育三七红籽(种子)和枝条(幼苗),作为药用的三七大多是在外地州生产,收挖后再用车拉回文山,三七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七的有效成分主要是三七皂苷,而气候、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地肥力、栽培方式等都能影响皂苷含量和组成。张文生解释道,环境决定了药材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其中次生代谢物的积累。因此药效是和环境密切相关的,环境变了,代谢物可能就会发生变化。
中药自古讲究道地性。“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药效好、品质高的道地药材,生长在特定地区才有最好的药效,是中医药界的普遍共识。
贵阳中医学院张之申等曾在《中国中药杂志》发表论文,比较云南、广西、贵州等产地的三七发现,云南三七个大饱满支根少,断面无裂痕,菊花心明显;而广西与贵州的三七支根多,皱缩不饱满,菊花心不明显。
同时,三七产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还在于农药残留。
朱有勇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通过大量走访和研究发现,三七病虫害近百种,在种植过程中严重依赖化学农药。农残已成了产业最大的潜在杀手。
“人参、三七等阴生的植物,长在阴凉的环境里,非常容易得病。又要追求高产,难免会产生农药超标的问题。”崔秀明无奈地表示,“政府有规定,高残留、高毒性的农药不能用,但问题是老百姓会不会按规定来做。”
在媒体此前的报道中,药农为追求高产,盲目大量使用农药,而对农药的危害却没有认识。当记者对农药过量使用表达担忧时,药农甚至反问,“杀虫不撒农药,撒啥?”
2016年6月6日,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文山州三七种植技术规程》、《文山州三七原产地初加工操作规程》并实施,对三七规范化种植、农药肥料使用、病虫害防治、初加工工艺等问题都进行了规范。
“现在的核心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崔秀明认为,解决农药残留问题,最重要的是现有规范的落实。“要加强两个关口的把关,第一是高残留、高浓度的农药不允许使用;第二是生产后要有清洗加工的工序。”
《文山州三七原产地初加工操作规程》中要求,三七上市前要用流动清水冲洗或用高压水枪及三七清洗机等清洗干净。“上市前清洗,95%的农残、重金属就能被清除掉。现在农户不仅不清洗,为了增重而加点泥巴进去,那重金属能不超标吗?”崔秀明有点激动,“就像你买菜一样,不洗就吃能行吗?”
张文生则表示,种中药的思路和种粮食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在中药材种植中,不要单纯的追求产量,实际上要控制产量,让它在相对中产而不是高产的情况下更多的来追求品质。也就是追求它在原来生态环境下的种植条件来种植,尽可能还原它在生态环境下的种植条件,这样的中药质量更好。
买三七
不要图便宜
除了政府的监督与协调,科学家也在试图解决这一困境。
比如朱有勇院士团队的仿生种植方案。仿生种植,就是模仿三七生长的环境条件,模仿三七最适合的温度、光照条件以及水肥的需求条件,从三七植物健康生长的角度,建立一套克服连作障碍的仿生技术。
朱有勇院士在“全国中药材资源与生态种植研讨会”上介绍,经过6年连作小试和5年中试,仿生种植技术取得成功。从2015年开始,项目组在昆明、石林、文山进行仿生技术的示范工作。从目前放大示范结果来看,能够较好地解决中药材种植中的连作障碍难题。不过,从研发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临床应用中来看,只要是云南产的三七,药效没有太大差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管药师李明说。崔秀明也认为不用过于担心,“不同产地的三七质量会有差异,从疗效上说肯定是道地产区的最好,但其他三七也能够达到药典的要求,并不是不合格。”
对于普通患者来说,目前能做到的就是要多长个心眼了。打开某购物网站搜索“三七”,记者发现很多商家在售卖号称“农家直销”、“无农残、有机种植”、“正宗云南文山”的三七,价格从每公斤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一是要看大小,一般种植时间越长,三七个头越大,价格也就越高;二是要看质感,三七质地很硬,放在手里面掂量一下,重的质量更好;三是从外观上看,断面是青绿色、黄色,能够明显得看到激光放射状的,品质比较好。”崔秀明研究员传授了他的三七挑选之道。
“如果自己吃的话,买60头左右的就够了”,崔秀明说,“头”代表了每500g三七的数量,头数越少,三七的个头就越大。
但如果在网络上无法看到实物,这些方法也就无用武之地了。所以如果在网络购买,不要购买来路不明的三七,最好认准大品牌药厂生产的三七粉,并且看清是否有GMP认证。这样才能够有起码的质量保证。
对于价格过低的三七,崔秀明建议广大消费者不要购买,“现在文山本地的三七收购价格约300元/公斤,那些售价过低的肯定有问题。”
而在线下购买三七饮片的话,李明药师建议大家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或者药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