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喝甜饮身体会发生什么?
对于6~18岁这段被称为学龄儿童的未成年阶段,
一菜一饭都对其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怎么吃就成为困扰很多家长的一大难题,
近日,《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在京发布,
为孩子的科学饮食提供了精细指导。
零食
学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高,一天中很容易饿,吃零食变得很普遍,有的甚至替代正餐。
马冠生表示,其实零食选对也能健康吃,合理选择健康的零食可为孩子日常膳食之外提供营养补充。
家长应该给孩子选择那些干净卫生、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作为零食,如含有丰富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坚果、新鲜水果。针对孩子骨骼健康可选择酸奶作为零食。不建议选择油炸、过咸或过甜食物,“三无”产品更不要去尝试。家长买零食可依据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来选择,挑选低能量、高营养的食品。
马冠生强调,零食要“零吃”,以不影响正餐食欲为前提,建议在两餐之间食用,同时看电视时吃零食容易无意识的食用过多,睡前最好也不要食用,吃零食后要及时刷牙和漱口。
含糖饮料
过多饮用含糖饮料,其含有的酸性成分会对牙齿表面进行酸蚀,增加孩子患龋齿的风险。对于体型的塑造,也是一种负担。有研究表明,经常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一罐含糖饮料(330ml)所含的能量约为150千卡,一个50kg体重的儿童,需要持续约30分钟的跑步,或大步走75分钟才能消耗掉,如果没有进行运动消耗,那么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转化成脂肪蓄积,无形中就会影响孩子的体型,以至于超重或肥胖。
马冠生提醒,从孩子健康角度考虑,建议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选择清淡的白开水和茶水饮用最佳。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冠生:
在孩子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显得十分重要,家长不妨每天给孩子亲手做顿早餐,并且坚持和孩子一起进餐,在食物选择、烹调、就餐的过程中,通过健康营养的饮食教育,帮助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营养健康素养。
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孩子大健康教育的力度,做到校和家联合互动。
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营养健康素养,改善孩子坐下就吃、大声喧哗、挑三拣四等等众多的饮食坏习惯,帮助他们获得“食”的知识和能力。
哪些是健康零食
2008年出版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将零食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限制食用”3个推荐级别,适用于3~17岁儿童青少年,为零食的合理健康选择提供了指引,解决了家长为孩子选择零食的一大困扰。
低脂、低盐、低糖类
可经常食用的零食
如:水煮蛋、无糖或低糖燕麦片、煮玉米、全麦面包、全麦饼干、豆浆、烤黄豆、香蕉、西红柿、黄瓜、梨、桃、苹果、柑橘、西瓜、葡萄、纯鲜牛奶、纯酸奶、瓜子、大杏仁、松子、榛子、蒸、煮、烤制的红薯、地瓜、土豆、不加糖的鲜榨橙汁、西瓜汁、芹菜汁等。
适当食用的零食
中等量的脂肪、盐、糖类
如:黑巧克力、牛肉片、松花蛋、火腿肠、酱鸭翅、肉脯、卤蛋、鱼片、蛋糕、月饼、怪味蚕豆、卤豆干、海苔片、苹果干、葡萄干、奶酪、奶片、琥珀核桃仁、花生蘸、盐焗腰果、甘薯球、干地瓜干、果汁含量超过30%的果(蔬)饮料如咖啡、山楂饮料、杏仁露、乳酸饮料等、鲜奶冰淇淋、水果冰淇淋。
限制食用的零食
高糖、高盐、高脂肪类
如:棉花糖、奶糖、糖豆、软糖、水果糖、话梅糖、炸鸡块、炸鸡翅、炸鸡翅根、膨化食品、巧克力派、奶油夹心饼干、方便面、奶油蛋糕、罐头、蜜枣脯、胡萝卜脯、苹果脯、炼乳、炸薯片、可乐、雪糕、冰淇淋等。
查看完整版本的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