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倔强、臭脾气……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抱怨父母的子女,这样埋怨子女的家长,
他们的固执真的只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够吗?
其实,固执有很多的心理原因在里面,而要改变一个人的固执,也需要一些心理技巧。
孩子固执
家长要
随机应变
有这样一个视频戳中了很多父母的内心:一位当数学老师的老爸教自己还只有两岁的女儿数数,要求是从1数到5,女孩开始数了:“1、2、3、5”。当数学老师的老爸很有耐心地反复教孩子“1、2、3、4、5”。可无论老爸如何卖力地反复强调“3”和“5”之间还有一个“4”,可是孩子却依旧“1、2、3、5”。
爸爸坚持自己是权威,强行科普,以为一定会成功。作为观众的我们都知道,当数学老师的老爸显然是绝对正确的,但却无法说服自己两岁的女儿。结果是,爸爸很崩溃,孩子也不开心。
妈妈也来了,也开始试图用同样的方法纠正,结果也失败了。
就连作为观众的我们都为小女孩的固执而感到好笑。不过,好在妈妈最后换了个角度去问问题:“请从1数到4”!
小女孩幡然醒悟:“1、2、3、4”。
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们通常站在自己认为完全正确的平台上去要求和教导孩子,可事实上孩子的反应却不是那么回事。或许家长们在逻辑上和行为上都完全正确,但对孩子却效果甚微,因此我们得像那位妈妈一样,巧妙地寻找角度去推动和沟通,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导。
另外,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张思莱医师提到,孩子进入到幼儿期阶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程序化办事,即使挨批评责骂,也不能改变他。比如,有些家长会发现,两岁的孩子在每天晚上睡前喜欢看书,不断地翻书,不断地让你指,乐此不彼,但当你想融入点故事情节的时候,他却不给你时间。实际上孩子希望借此引起家长的注意,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家长需要懂得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以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待这个时期的孩子不要操之过急。
老人固执 后辈要寻找规律
许多人都有一种感觉,觉得人越老越固执,一点也听不进去劝告,最爱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等。
老年人的固执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是因为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少了,大脑缺少了应有的刺激,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敏感力和反应力明显减退,脑细胞缺乏活力,大脑退化速度加快,思维能力下降,逐渐形成记忆力锐减及老年痴呆等一系列症状。
当然,生活中常见的老人固执其实是老人与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与老伴分离,与后辈有“代沟”,因而关系紧张,感情淡薄,得不到家庭成员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蒋世福解释说,固执的老人往往把家庭中发生的微小事情看得过重,得不到及时排遣,内心郁闷烦躁,人际关系紧张。
蒋世福建议,其实老年人自己每次在经历固执的人际交锋时也会感受到关系的紧张,因此平时不妨多做总结,寻找自己平时爱犯固执的规律,包括引发事件、情绪拐点等。这样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自己,在将要再次犯固执的时候,及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比如,找个机会多出去走走,与人聊聊,甭管是闲扯还是讨论,沟通是释放的最好渠道。定期聚会,还可参加一些爱好培训班。也可以尝试新知识的学习,如电脑、手机等。开阔自己的眼界,让自己变得忙碌起来,摆脱烦心事。年轻人也要多鼓励家里的老年人走出家门,多接触新鲜事物,如果是有体力有能力的老年人,还可以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而作为家人,遇到老年人固执时,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根据他们固执的原因,给他们提出建议,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放弃固执,不再坚持那些不合实际的看法或做法。
固执也可以被模仿
我的女儿虽然才4岁,却是个固执己见的孩子。比如别人的孩子都很高兴买新衣服穿新鞋,我带女儿去买鞋,整个鞋店就听到我女儿杀猪的声音,硬不要穿新鞋。我当时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女儿不听话,我就打,还罚坐。
晚上看到女儿那张酣睡中天真、幼稚的面孔,心痛得流泪。但我和老公看到太多的孩子被溺爱的坏处,发誓绝不能溺爱孩子,当时我真的以为是对女儿好。
一段时间下来,女儿的行为不但没好转,反而收到学校的通知:女儿因抢玩具打幼儿园的小朋友。
我问女儿:“你为什么不用语言,而用拳头呢?”话音未落,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平时对女儿的教育中不就是用拳头而没用语言吗?
女儿原来在模仿我啊!需要改变的不是女儿,应该是我啊。
而途径只有一个:倾听,倾听,再倾听。而倾听这个方法,放在固执的长辈身上,也同样有效。(张晓明)
固执己见是
逆火效应作怪
江苏省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方 林
名词解释: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如果新证据和信念发生矛盾,我们很可能变得更坚持自己的原有信念。在心理学上,被叫做逆火效应。
总有人会抱怨:“我爸妈总要去买各种不靠谱的保健品,怎么摆事实,讲道理都没用!”
也总有家长会说:“这孩子怎么就那么倔,怎么说也不听呢?”
给大众做科普,给爸妈讲道理,给小孩讲规矩,我们总以为只要把事实真相摆在他们面前,就能改变对方的想法,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原因其实很简单,无论大人、小孩,一旦形成了某种信念,极难因为相反证据而改变。而这种顽固和证据准确性无关,和对方权威性无关。如果新证据和信念发生矛盾,我们很可能变得更坚持自己的原有信念。这就是逆火效应。
其实每个人都自带“逆火效应”。举个更极端的例子,在美国曾经的一次大选中,某候选人辩论时被逼急了,公开承认他曾因强奸罪而被判刑。舆论哗然!但支持他的人反而变得更加坚定了:“你看,他多诚实!”
如此,我们发现,如果形成了错误的观念,或者相信了谣言,即使顶尖专家来摆事实讲道理,也几乎是没用的。看来,平时接受正确知识的渠道和结交带来正确信息的朋友是多么的重要。当然,我们也要善于发现自己是不是处在逆火效应的状态之下,及早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