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02月07日> 总第1382期 > 04 > 新闻内容
家乡味儿 健康事儿
健康时报记者董蕊 乔靖芳 梁缘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07日  查看次数:  

  他们老人,谁在身旁?

  健康时报记者董蕊:我的家乡固始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20~60岁的人群大多在外务工。现如今的乡镇村庄人很少,很多房子空着,直到春节游子们才回乡。这几年,家乡的日子越过越好,但高发的慢病也成为春节聚会时的沉重话题。

  表姨家今年是在病床前吃的团圆饭。表姨的妈妈、我的姑姥姥今年94岁,去年因脑梗丧失了行动能力,又出现了老年痴呆。表姨办了内退,和还在上班的表姨父人不离身地伺候了老人近一年。表姨的儿子在县城上班,放假的时候会回家搭把手。

  “这个病太磨人,她(姑姥姥)老年痴呆,嘴巴乱说、瞎指使人,自己又动不了,每次都是我和你姨父一起把她搬来搬去,你姨父的腰都坏了,我的膝关节也不行。今年我们还能这么伺候她,明年可怎么办,你弟媳妇要生孩子了,我还得带孩子……”我去表姨家拜年的时候,刚好碰到姑姥姥拉肚子,拉了一身。我和表姨一起把姑姥姥的脏衣服换洗了一遍,零下2度的天气忙出一身汗。姑姥姥很重,没有两个130斤以上的人,还真搬不动。但她一天至少要被搬动10次。

  同学聚会的时候把这事儿一说,几个同学马上说这还算好的:“俺舅爷脑出血,在夜里,没人知道,孩子都在外打工。人直接就死了。”“俺们村里的老人,60多,重病,大儿子想治,小儿子不想治,最后也没治,等着死。治病得好几万,他们拿不出来这些钱。”“也有送敬老院的,不过条件真不行,没人愿意伺候。要是在家里伺候,可以找护工,护工也不爱接不能动的人,要价相当高,一个月好几千,谁掏得起?”……

  固始民风尚且淳朴,不赡养老人的事少见,更多的是老人生了重病没钱好好治、没人在身旁照顾。大多数老人没有退休金和保险,一生大病就成了家庭的重负。幸好有新农合,在我们老家,一年交150元,大病基本覆盖,买药也包括在内,根据病种、病情能报50%~70%。固始离合肥很近,很多人都去合肥看病。只要在老家医院办个转院手续,去外地看病,都能走新农合报销!

  旺火,想说爱你不容易

  健康时报记者乔靖芳:“12点啦,去点旺火(用一块块煤炭垒成塔状,外面贴着写有“旺气冲天”的大红字条)喽!”

  在山西很多地方,每到除夕夜12点,一家人开始围着旺火暖手、烤花馍,煤炭噼里啪啦的燃烧声和不断向上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着来年运气旺气冲天,承载着大家对来年的期许和希望。

  可是,每当这个时候,天空中烟雾缭绕,能见度低到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就站在我面前,你却看不到我的脸”来形容也不为过。同时,又不得不因为怕脏了头发戴着帽子,烟味呛得眼睛都睁不开,连鼻孔里擤出来的鼻涕都是全黑色的……做科普记者几年来,听多位专家说过这种烟雾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煤炭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对大气环境不利,同时其燃烧粉尘会随人体呼吸进入呼吸道,长期吸入这种被污染了的空气,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就可能找上门。想到此,真想感慨“旺火,想说爱你不容易”。

  况且,垒旺火需要不少炭,而且旺火要一直从夜里12点燃烧到第二天早上,第二天地面上残留的都是燃烧后的煤炭灰,如果有风,吹得到处都是,对环境污染很大,甚至可能引起附近的柴禾和电缆着火造成火灾。

  政府也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在逐步实施“禁旺火令”,近几年我常常看到家乡政府和很多企业带头用灯艺旺火、电子旺火取代了传统的煤炭旺火,热闹不仅未减反增,而且还为环保贡献了一份力。同时,很多小区物业也尽量保证一个小区或一栋楼只垒一个旺火,数量减少,因此带来的污染和隐患也就相应减少,平时很少走动的邻居也能趁烤旺火的时间多聊几句,何乐而不为!

  这样一来,不变的是通过旺火所传达的健康期盼,变的却是人们的环保观念,这个大环境需要大家撸起袖子共同维护,少垒一个旺火,少烧点煤炭,少抽一根烟,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很容易做到的。环境好了,身体棒了,心情美了,健康也就自然来了!

  健康,成了这座城市的底色

  健康时报记者梁缘:大年初四,家乡正好赶上一场大雪。一整夜,白了一座城。尽管寒潮汹涌,但乐坏了我爸,奔着冰天雪地,向阳光湖进发。一波大老爷们,三五成群,滚雪地,跳冰洞,游冬泳,不亦乐乎。

  自从一年前加入了被我妈称为“不正经”组织的淮安市游泳协会,我爸的心理年龄至少往回拨了10岁。泳协不仅每周每月搞活动,还定期组织比赛、评奖、开年会,搞得有模有样。泳协微信群里,二百来号人,有男有女,农民,老板,开拖拉机的,开大奔的……一旦入了会,身份就只有一个——游泳爱好者。闲暇无事,探讨泳姿、推荐泳具、攒聚会。总之,只要身体动起来,健康和好心态也就跟着来了。我爸之前睡眠不好,现在游上了泳,一回家沾枕头就着。

  还别说,不止我爸,这次回家,我发现不少淮安人都越来越把健身当回事儿了,社区周边的健身会所也接二连三地冒出来,不少人的周末消遣不是在家上网,而是泡在健身房和游泳馆。政策好了,经济宽裕了,人也想开了。你要是赶在周末去奥体中心的游泳馆看看,泳池里男女老少,满满当当。

  淮安人对游泳的热衷,当然也跟政策离不开。从去年开始,淮安市政府每月在奥体中心游泳馆投入15万:早上9点至11点,针对全市市民免费开放游泳馆,游泳馆不仅能游泳,还能免费冲澡。场馆周边就有不少农民,光冲着免费洗澡这条,也要尝试着游游泳。游着游着,也就成了习惯。不少人游泳的热情就是这样被调动起来的。

  一座城市,说白了是一种文化,是人和物长期磨合形成的文化共同体。当一座城市有了健康的底色,那必然是无数人在城市中身体力行的结果。为了更健康的体魄,人们花费时间精力,投入运动和健身。

  观念的改变,才是最大的改变。每一次回到淮安,除了目睹车流灯影在城市中来往穿梭,除了见证一座座通天建筑群拔地而起,你真正能感受到的,是这座城市在无形中被赋予的气息,是在潜移默化中人们精神面貌中发生的改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