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原汁原味的返乡笔记。
七位来自不同地域的健康时报记者回家过年,听到、看到、体会到围绕在身旁的健康变化:
被慢病缠身的家人,检测水平堪忧的基层医疗设施,一有病就求助偏方的就医习惯,
已经不太适应的家乡重口味,还有慢慢浓烈的健身气息……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这些见闻可能无法涵盖健康中国的方方面面,但这些就是我们正在关注,也是正在发生的健康印记。
黑龙江省鸡西市
慢病慢病,千万别要老人家的命!
健康时报记者吕霖:年前,爷爷因肺部问题住进了医院呼吸内科,因治疗情况没有预期的顺利,春节期间也不能断了治疗。
爷爷的肺部是个老问题了,十几年前动过大手术,肺部被切掉了1/3。加上这么多年来,爷爷一直爱烟如命,有时深夜醒来都能听到他在另一个屋子里咳嗽。
回到家我直奔医院,病床上的爷爷还在吸氧。老人家精神状态不错,可是我扶他去趟洗手间的来回,他就坐在床边喘得厉害。自从前几年爷爷的膝关节做了手术之后,每日必行的锻炼就搁置了。没有运动,吸烟量也没有控制,加上大东北深冬里寒凉的空气……这些都是诱发老人家呼吸问题的原因。
对于慢病来说,比治疗更重要的是预防。春节前,采访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阶院长时他说,未来可能很多人都能活到100岁,但生活质量也许千差万别,这和人们对预防的重视息息相关。
半年前,奶奶也曾因高血压、心脑血管状态不稳定等原因住进了医院。即便现在,我国人群中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已经有了显著升高,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做好日常管理依然是件难事。
就拿按时吃药和药量的控制来说,像奶奶和她身边的伙伴都做得不好,他们往往是想起来就吃药,感觉自己状态好点儿就减药。更不能奢望爷爷这样的老人家研究运动量,开出自己的运动处方了。
守在爷爷病床前时我不禁想,要是家里也有能帮助爷爷奶奶这些老人们管理慢病的贴身医生就好了。家人平时让爷爷少抽些烟不太好使,可过年这几天在医院,爷爷每天的烟量只有2支!医生说的话,老人家真听呐!
离家前,看到信息说今年鸡西市将“实施重点人群家庭医生计划,普惠群众23万人”。相信家庭医生的上门、预约、转诊、绿色通道等医疗卫生服务,能让爷爷奶奶这些带病生存老人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山东省滕州市
家乡的口味仍然重
健康时报记者刘玫妍:“辣子鸡来啦!”随着老爸的一声吆喝,一桌年夜饭也就齐活了。辣子鸡是滕州特色小吃,一般只有回家才能吃到,是我最想念的菜,也是老爸的拿手好菜。
鲜、辣、香,吃一块要连呼几口气,辣到嘴唇发红却欲罢不能。再加上辣黑鱼、羊肉汤、香椿拌豆腐……这一桌子的菜伴着这一年的家常话,于我,这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我们那儿有守岁的习俗,不过12点不睡觉。大家吃完年夜饭会看看春晚,唠唠家常。可今年的我却顾不得跟家人聊天,年夜饭的余味就是辣和咸,一直不停喝水。“爸,今天的菜是不是盐放多了,我怎么这么渴呀?”“和平常差不多,为了照顾奶奶,还少放了点呢。”我心想可能在外久了,不太适应家里的口味了。
初二,按照惯例去外婆家,舅舅同样准备了丰盛的菜式。可看着满桌的鸡鸭鱼肉,却只想吃点清淡的。“咱们这边的菜太咸了,我都有点受不了了。”表弟边吃边说。“这些天都是肉,好像只有吃大鱼大肉才算过年似的。”“那是因为以前生活条件不好,过年才能吃上肉,现在可以随时吃,但这就像个习俗似的就这么延续了。”在和表弟的聊天中,我才知道原来不适应的不止我一个。
山东人重口味是出了名的,除了吃盐多,还好喝酒,这一点在过年时体现最为明显。从大年三十到初五,走亲戚串朋友,老爸几乎每天都有局。我问老爸“为什么山东人酒量大?”“这和环境有很大关系,咱们这儿深受酒文化影响,酒桌礼仪多,一般敬一圈下来,不能喝的也喝了七八两,再加上劝酒,怎么着也喝不少。”
吃很多肉,喝很多酒,好像才足以表现这一年的富足和热情。在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中,人们已习惯这种重口味的饮食习惯,也默认了这种庆祝方式。其实,传承并非一成不变,可以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只不过要把握度,为了更健康,不妨就从掌勺人少放一点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