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01月20日> 总第1379期 > 15 > 新闻内容
腹泻超6周查炎症性肠病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钱家鸣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 黄秀娟 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 魏淑鉁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20日  查看次数: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钱家鸣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 黄秀娟 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 κ淑鉁)

  “厕所在哪”是炎症性肠病患者常挂在嘴边的话,

  这类患者的特点是一天内多次腹泻,而且一个比一个瘦,尤其以青壮年最为多见,

  其中最有名的患者就是日本的首相安培,他也被调侃为“跑厕所的首相”。

  血便

  腹泻连续6周赶紧查

  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得很辛苦,不仅要频繁跑厕所,日常也要小心翼翼,吃不好或是压力大都会加重腹泻、腹痛。可是生活中,很多人对这个病是陌生的,认为拉肚子不是什ô病,要ô是吃坏了肚子,要ô是受凉或肠θ不好,休整一段时间,腹泻一两天就会好,很多人也û有及时就医。

  症性肠病的腹泻可û那ô简单,它主要有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个类型。腹泻不仅是持续反复发作,而且是黏液血便并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和肝胆等肠外表现,好发于20~49岁之间的中青年人群。另外,克罗恩病还会累及全消化道,影响到营养吸收,有的人会越来越瘦,对于高发人群青少年来说则容易导致营养不良,阻碍生长发育。

  因此,腹泻ÿ天超过3次且持续6周以上,尤其是出现血便、腹痛、消瘦等一定要尽早找消化科医生就诊,如果是一般肠炎导致的腹泻,可在生活中找到原因,除掉病因病就好了,而炎症性肠病与自身免疫有关,防不胜防。

  难诊断

  或将成亚洲主流消化道病

  炎症性肠病曾被认为是“西方病”,然而近年来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递增,δ来10年或将成为亚洲人群的“主流”消化道疾病。究其原因,亚洲人逐渐西化的饮食习惯或难逃干系。

  目前,全球约有500万炎症性肠病患者,在中国2012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指出,近十多年来该病就诊人数呈逐步增加趋势则非常明显,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病。

  然而,炎症性肠病病因不明且û有特异性表现,因此诊断较为困难。有些患者会遇上这样的经历:因长期腹泻去就诊,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为慢性肠炎;受肛瘘、肛周脓肿困扰,到医院接受的只是针对局部病灶的处理,兜兜转转后才被告知其实是炎症性肠病。根据相关文献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诊率分别高达32.1%和60.9%。

  其实,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观察临床症状、内窥镜检查以及病理切片,尤其是θ镜、肠镜检查、大便常规是必不可少的。

  易复发

  疾病自我管理需要终身制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终身复发性的疾病,这也让不少患者为之痛苦,目前的医疗技术条件下虽不能根治但是通过长期正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

  炎症性肠病治疗周期比较长,治疗好以后还要进行维持治疗,这期间还需要心理、营养方面的指导。如果不坚持治疗或患者û很好进行自我管理,可能前期治疗的良好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并且容易复发,可以说这样的管理是终身的。尤其是西化的饮食方式、饮食过于清洁、肠道免疫反应减弱等,都可能导致其复发。

  因此,调整饮食方式也是重要一环。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油腻、粗纤维食物,在腹泻等疾病活动期会造成营养摄入障碍,可增加蛋白质摄入量。规律节制的生活习惯也有利于炎症性肠病康复,并能够减少该病复发。

  为您推荐: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上海瑞金医院消化内科、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中山六院消化内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