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10月25日> 总第1355期 > 21 > 新闻内容
彭凯平教授说福流
摘自《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作者:彭凯平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5日  查看次数:  
   被誉为中国积极心理学第一人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说,我们花费几个世纪的时间聚焦消极心理学,却很少顾及积极心理学对人类的影响。而实际上,如福流般的积极心理学更加有趣。

  █1975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伊·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发表了他历经15年的研究成果。从1960年开始他追踪观察了一些特别成功的人士,包括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艺术家、运动员、钢琴师、国际象棋大师等。结果发现,这些人经常谈到他们一个共同的体验:在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他们全神贯注的忘我状态,时常让他们遗忘了当前时间的流逝和周遭环境的变化。原来这些成功人士在做事情的时候,完全出自于他们内在的兴趣,乐趣来自于活动本身,而不是外在的诱因(如报酬、奖励、欣赏等)。这种经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极乐的心理体验,米哈伊称之为flow,并认为这是一种最佳的体验。

  █福流的状态有什么特点呢?在1975年出版的《福流:一种美妙的心理状态》一书中,米哈伊谈到了六种福流的心理体验特征:第一,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完全沉浸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之内;第二,知行合一,行动和意识完美结合,已变成一种自动化的、不需意识控制的动作,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第三,物我两忘,自我的意识暂时消失,此身不知在何处;第四,时间飞逝,有强烈的时间扭曲感,不知不觉中百年犹如一瞬间;第五,驾轻就熟,对自己的行动有一种完美的掌控,不担心结果;第六,陶醉其中,一种超越日常现实生活,发自内心的积极、快乐和主动,不需外在奖励就能体验到行动的快乐,完成之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由此可见,这种福流的体验既包括了身心体验的因素,例如个体处于福流状态时的感觉,包括行动和知觉的融合,以及注意力集中和潜在的控制感;也包括结果因素的影响,即个体在处于福流状态时内心所体验到的一种结果,包括短暂的失去自我意识、时间意识和活动本身的目标意识。

  █如何用积极心理学创造幸福的生活呢?我总结了创造幸福生活的5个要素:笑、动、说、观、心。笑:指的是微笑。动:包括行动和运动,做善事、闻香、锻炼身体等。说:就是沟通、交流、表达,积极地鼓励。观:是指用心去看生活中的真、善、美,很多时候人们看不到有益的事情,不是因为笨傻,是看到了又没看见,心理学上叫做无意识盲。所以一定要让自己慢下来、停下来,用心去看周围的真、善、 美,你会发现这个社会不单调、不枯燥。心:就是一种感觉,一定要用心去感受世界。很多人活在这个世上心是不动的,没有让他激动的事情,没有令他感动的人,没有使他振奋的事。只有具备基本的心理体验活动,你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的快乐。

  █正所谓“事在人为”,遵循以下六大原则就可能增加我们节假日的幸福值。

  第一,要有活动。因为我们人类记得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行动的体验,所以,过一个幸福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节假日一定要有活动。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对过去春节的记忆,肯定都跟活动有关系:包饺子、吃饭、看春晚、放鞭炮等。

  第二,要有感情。在节日里一定要有一些情感的交流和互动,而不只是忙忙碌碌地做一些事务性的事情;即使远在他乡,无法回家团聚的人们,哪怕是在节日期间打个电话、发个短信、通个邮件,都有利于彼此感情的联结和维系。

  第三,要有巅峰体验。我们的主观意识经常会选择性地只记住生活中的一部分东西,而实际上我们经历的事情要多得多。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人们记忆中记得住的一定是那些让我们特别亢奋、特别激动、特别幸福的巅峰体验。

  第四,要有记忆。也就是要尽量留下一些值得记忆的事情,比如说:照片、摄像、录音、日记、笔记、感言或者微信、微博等,所有能够记录和反映我们有过这种幸福体验、快乐节日的一切媒介都可以。

  第五,要有完美结局。我们应该为自己留下一个完美的尾声和结局。我们应该把一切最有可能让我们开心的事情,留到最后去做,因为我们未来记住的往往是美好结局的部分。

  第六,要有意义。在节日中找到事情的意义,不只会让现在的我们活得很开心,也会让未来的我们有很幸福的记忆。

  █2001年,我的好友、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的达契尔·卡特纳(Dacher Keltner)教授和学生李安妮·哈克(LeeAnne Harker)分析了位于伯克利附近奥克兰市的米尔学院(Mill College)1960届毕业的114 名女生的毕业手册,分析她们在1958年到1960年所照的照片。除三张没笑外,所有女生都在笑。但只有50位女同学流露的是迪香式微笑,61位女生展露的是非迪香式的礼节性微笑。30年之后,卡特纳和哈克再去回访这些女生。结果发现,那些以迪香式微笑上镜的女学生,30年之后最初结婚的人数比例较高,最后离婚的人数比例却低,自我评价的幸福指数也较高。

  █康奈尔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吉洛维奇和他的学生有一篇经典研究报告。题目是《少一些可能更好:奥林匹克奖牌选手的反事实思维与他们的满足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比赛结果刚刚宣布的时候,在从痛苦到开心的十级量表上,银牌选手的平均得分4.8分,而铜牌选手的得分高达7.1分。在颁奖仪式上,铜牌选手的快乐表情有所收敛,但仍有5.7分之高,而银牌选手变得更不开心,快乐表情变成4.3分。

  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人们的开心程度应该是与他的成绩高低有对应关系的。吉诺维奇等发现,产生这种意外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反事实思维,即如果怎么样,就会怎么样。银牌选手的反事实思维肯定是往上比较的,因为他只要再努力一下,就一定可以获得金牌,这就是往上比的反事实思维。铜牌选手更可能是往下比的反事实思维,因为差一点他可能就是第四名,得不到奖牌。而对于银牌选手而言,奖牌已经到手,后悔的是差一点就得金牌,所以,往上比的反事实思维是很自然的。而铜牌选手差一点就没有奖牌,因此,往下比的反事实思维更自然些。比的方向不同,对人的影响也就不同。

  █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做了有关感恩的积极心理效益的研究。他测试了参与过积极干预的411个人的效应,比较了那些写过“感恩信”的人和其他一些只写过“自传”的人,研究他们之间的幸福指数有什么差异。结果发现,写过“感恩信”的人,他们的幸福指数有显著增加,而且这些幸福指数可以一直持续一个月左右。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特别强调感恩的作用,在哲学家休谟看来,人类最好的生活品质就是感恩之心。他认为,“不感恩 是人可以做的最恐怖和最不应该的恶”。哲学家康德也认为,“不感恩是所有邪恶之源”。摘自《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作者:彭凯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