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清跟孩子的界线
尹老师,您好:
我女儿快15岁了,跟我的关系非常不好。她对我的关心基本不接受,我只有用哭或是自虐来威胁她,但也没有太大的作用,我们经常因为很多事发生冲突,比如:
1.天气很冷了,但是她就不愿意穿多点;
2.她喜欢的鞋子坏了(她自己买的,我不喜欢她穿那样的),她宁可穿坏的也不愿穿我买的新鞋子;
她真的很伤我的心,我现在都不晓得该咋办了?请尹老师指教。
你好:你列举三件事说明女儿不近人情,而我看到的是你过多地侵犯了孩子的私人领域。你“越界”了,但你却没明白“被入侵者”为何生气。
出于对孩子的关心,你喜欢全面介入孩子的生活。动机没错,结果却不好。首先,加不加衣服到底是谁的事,如果你认为是孩子的,就仅限于提醒,而不要强求。就像网络上《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中的妈妈,这种妈妈缺少同理心,用自己的感觉代替孩子的感觉,用自己的想法压制孩子的想法。文章能得到很多人的回应,说明这样的妈妈实在太多了。你无意中也进入了这个行列。
在你的话语里,我读到了你的立场:若你和孩子的意见相左,你默认你的想法是对的,孩子的想法是错的。孩子不但应该接受你的选择与关心,还应该对你表示感恩——看到自己的强盗逻辑了吗?
你一定要意识到你和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人,你必须尊重她的选择,不要再持有“我的想法就是对的,不同意我的就是错的;我是为你好,不按我的就是错的”,不要在任何事情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不要再用“关心”去打扰孩子。管住嘴,在孩子面前“弱”一些、“无能”一些。不要担心自己关心少了,孩子就会出什么问题,或自己这个当妈的做得不够。请相信你管得越少孩子会越好。
“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
尹老师,您好:我儿子今年4岁。昨天孩子的奶奶过生日,我们去吃饭。他吃得有些急,呛得咳嗽起来。爷爷奶奶赶快安慰孩子说:“吃饭慢点啊,以后小心点呀。”孩子听了,突然发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他以前也有过这种情况,比如幼儿园搞各种小竞赛,每次他得到小红花都会告诉我,偶尔没得就不主动说,我就安慰他。不安慰还好,安慰了他反而更不开心了。吓得我们现在遇到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了。
你好:你的来信让我想起自己的一个小怪癖。我特别不喜欢自己偶尔有点小闪失时别人在旁边递上提醒和关怀,反而喜欢这时别人对我“视而不见”。
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以让对方感觉有用或舒服为原则。很多人却经常误把嘴上的客套当作关心,误把多余的指点当作帮助,而且这种虚假性在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中更普遍。
这种虚假的提醒不会真的帮到孩子,只会给孩子添堵,因为孩子几乎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都不完善。若家长把“慢点”“小心点”挂在嘴上,就是在不停地用潜台词告诉孩子,你是鲁莽的,你总是做得不够好,我必须时时提醒你。而孩子天然地想行为得体,希望得到肯定。如果这时家长提醒他“小心”,他会立即意识到自己的“不得体”被别人注意到了,内心会很不自在。注意到的人越多,他越羞愧。
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理的体贴,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满足了家长,却给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不管是最好的管”,希望家长多向内用心,少向外用力。这是一种很细微的心理差异,希望你细细地体味一下。
家长故意挖坑让孩子说话不算数
你好,尹老师:我女儿3岁了,上幼儿园小班,有好多问题。比如昨晚,她回来很晚,非要看动画片。我说那你看一半就睡觉,她答应了。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帮她暂停了,结果她不乐意,还和我哭闹。后来被我强行拉了去洗脸。我和她说,做人不能说话不算数。她哭着说“下次再也不敢了”。可还是说要看完动画片。有什么好的方法解决小朋友说话不算话的问题?
你好:当你饥肠辘辘的时候,有人给你端来饭菜,你闻着饭菜的香气,一心要大快朵颐,却在刚吃半饱的时候听到有人说“吃一半就行了”,然后把饭菜端走,请问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你可能会说,看电视有种种弊端。你的理由是对的,但你要记得,她是个3岁的孩子。一个成年人在干一件有兴趣的事时,都不想中途停下,现在你要求一个孩子动画片看一半停下。
表面上看,确实是孩子说话不算数。但她在作出“看一半”的承诺时,是出于本能,仅仅是为了妈妈能同意打开电视;不履行“诺言”也本能,孩子不会考虑意志力到时能不能控制欲望,她只是走到哪步再说哪步的话。
在这件事上,其实是你挖了一个坑让孩子掉进去。孩子在不能辨析“条约”本身是否合理的情况下和你“签约”,你却在最后拿出“不平等条约”来批评孩子说话不算数,让孩子丢面子、自惭形秽——这是强势家长经常对孩子做的事,因为小孩子实在太好欺负了!太早给孩子立规矩的弊病非常多,造成的后果就是对孩子限制太多,使孩子大部分能量用于和家长对抗,同理心、自控力等无法充分发展。 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尹建莉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