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09月06日> 总第1344期 > 03 > 新闻内容
大健康时代的十大健康红利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6日  查看次数:  
家庭医生:2020年,每户将有一位家庭医生
健康时报记者  梁 缘
   有个头疼脑热,有位医生会24小时待机守候,甚至还能为你转诊挂上更高级别的专家号……这种家庭医生服务或将在2020年覆盖到中国的家家户户。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提出了“三个一”目标:力争到2020年,让每个家庭有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电子化的健康档案,有一张智能健康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保证每个家庭有一位家庭医生。
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被认为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
2016年6月6日,国务院医改办等多个部委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面向家庭和社区提供“家庭医生”长期签约式服务。与欧美等国以提供上门个性化服务为主的“私人医生”不同,中国的家庭医生一般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或乡村医生担任。医生和居民签约,形成“一对一”的定向服务关系,提供个性化的保健、健康教育和指导等。
现在“家庭医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除北京、上海、广西外,在陕西西安就有超过150万人签约“家庭医生”,而在辽宁超半数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作为上海最早的一批“家庭医生”之一,上海徐汇区斜士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朱兰与其所在街道的一千多户家庭结成了签约关系,甚至连春节期间也 “机不离手”。“因为随时可能有居民要向我询问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即便遇到突发状况,我也能帮到他们。”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教授顾湲表示,社区人群的健康管理,家庭医生是核心,家庭医生通过与居民的责任制签约服务,可以全方位、全过程地监控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疾病进展。《指导意见》中提到,引导居民或家庭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并非完全依赖家庭医生,可自愿选择一所二级医院、一所三级医院,建立“1+1+1”的组合签约服务模式,在组合之内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就医机构,并逐步过渡到基层首诊。
 
 
社区养老:家门口实现多功能养老
健康时报记者  梁 缘
   “为老人找家合适的养老院真难。”唐女士有桩烦心事儿,父亲年逾八旬,需要人看护照料。冲着价钱相对便宜,她想把老人安顿到公办养老院,可问了一圈下来,有床位的养老院条件十分简陋,环境稍好的则需“排队等候”,要是选择私立养老机构,价格又吃不消。“住不上”和“住不起”是中国普通收入家庭寻找养老院时遭遇的困境。
据统计,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预计2050年将达到4.87亿。习总书记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重视重点人群健康,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去哪儿养老无疑是每个老人都将面临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沈志刚的答案是社区养老。
上海走在了前边。目前,上海所有的街道和社区都建有助餐点,每天有七八万老人在社区助餐点吃饭,75岁以上老人享受优惠,四菜一汤的伙食,只需几元,多余部分政府补贴。每个社区有助老服务社,还开设兴趣小组,提供讲座、健身、读书活动,既能找到志同道合的老人聊天,又能学到新鲜事物,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下子丰富起来。
北京也紧随其后!2015年北京先后推出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北京市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十条政策》和《关于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意见》,决定在城六区试点建设150个具有日间照料、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邵夏珍把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建设称为“更接地气儿”的养老政策落地举措。2020年,北京将实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科学布局、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各地基层社区也开始探索社区互助养老新模式。安徽合肥蜀山区南七街道丁香社区就是一例。社区专门为老人安排了“温暖快递”站,每个站里都有社区工作人员和物业公司职员担任“快递员”,帮助老年人办理各种生活事务。老人们只需把相关材料交给“快递员”,就能不出小区办好养老金申领、大病救助、医疗保险等。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让老人们拥有幸福安康的晚年指日可待。下转22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