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些大一点孩子的家长则反映孩子在学校上课老“走神”,在家做作业也磨磨蹭蹭、粗心大意。
孩子干啥都是“三分钟热度”,这可愁坏了家长们。
其实,出现这些现象,多数都是跟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专注有关。
受访专家:
朱冬生,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
擅长:儿童心理发育保健、婴幼儿早期教育、儿童多动症、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儿童保健、儿童营养等
出诊时间:周二、周五、周日全天(越秀院区)、周四全天(番禺院区)
注意力是一个人精神活动的指向和集中。一般来说,儿童的注意力都是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慢慢发展的。无意注意就是不自觉的注意,孩子非常容易被那些颜色鲜艳、形象生动、新奇多变的事物所吸引,但这种注意稳定性较差,持续的时间较短。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功能不断完善,慢慢就会发展为有意注意。
而有意注意,就是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专注力。通过专注力,我们可以在大脑里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地处理,最终转化为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专注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日后的学习能力。而这种专注力,其实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的。
刺激培养:
颜色声音吸引注意
刚刚出生的小宝宝,注意力几乎都是无意注意,但他们能够被距离眼睛20cm左右的色彩鲜艳(如红色)、有强烈黑白对比的颜色深深吸引,因此,家长可以拿红球或黑白相间的几何图案、人物头像等举到距离宝宝脸上方20cm左右处,摇动红球吸引宝宝注意,然后将球从小宝宝头的一侧向中央,再向头的另一侧(180°)慢慢移动,来吸引小宝宝的追视,培养注意力。
或者家长们准备一些能够发声的小玩具,比如摇铃,开始时让孩子用手去摸一摸感受一下,然后再握着他们的小手一起轻轻挥动,这样不仅能充分发展小宝宝的眼手协调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孩子的注意力。
耐心培养:
亲子多互动
到了幼儿期的孩子,家长就要着重培养孩子对于某件事长时间的注意力了。时间持续越长,稳定性越好,对该事物也就越关注,这对培养孩子的耐心、逐渐延长以后的学习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游戏中的亲子互动,能够提升孩子对这件事的兴趣,当他感兴趣了,玩得也就会更久一些了。比如,在讲故事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提问,以让他在听的过程中可以更为专注。
减少干扰:
做作业别开电视
干扰物太多就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让人很难集中精神做某一件事,如,玩玩具的时候,如果一次性摆上一堆的玩具,这样孩子可能只是每个玩具都摸一会,但玩的时间都不久;或者是在写作业时,旁边还开着电视或有其他干扰,这些干扰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没法集中精神高效地完成作业,即使完成了,也可能会出现很多错误。
爸爸妈妈要尽量减少这些干扰物,让孩子能将注意力放在其中一点上,尽可能让他的注意力持久一些,但需要提醒注意的是,人在有意注意时,大脑是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的,时间长了就会感到疲惫,所以让孩子专注某一方面的时间也不宜太长,也要注意适当休息,劳逸结合,否则,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养成习惯:
固定时间只做一件事
对于那些已经上学的孩子,家长们可以让孩子养成固定时间学习的好习惯,并且尽量在这个时间段给他们腾出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
经过一段时间反复强化后,慢慢地,孩子就会在那个时间段自动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从而养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专注习惯。
家长问答:
多动症的帽子
别乱扣
涵涵妈妈:涵涵今年5岁,在幼儿园很调皮、经常闯祸,老师有时候拿他也没办法。这是不是就是多动症啊?
南京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医生吴丹丹:好动的宝宝可不一定就是多动症,家长可别乱给孩子扣这个帽子。有些宝宝先天气质就是比较好动,精力旺盛,充满创造力,但这些宝宝表现出的好动症状只是在家里调皮捣蛋,且并不比绝大多数同龄人严重,持续时间也未满6个月,也不影响宝宝上幼儿园等社会功能的发挥,没有生理上的疾病,那就不是多动症。
俊俊妈妈:一般的调皮不是多动症,真正的多动症有哪些症状呢?
南京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医生吴丹丹: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是一种器质性障碍疾病,有两大主要症状,即注意障碍或伴有活动过度,可伴有行为冲动和学习困难。该病通常起病于6岁前,学龄期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渐好转,但是部分病例可延续到成年。
真正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学不进去也玩不好,成绩变差,没办法长时间集中于一件事情上(不包括长时间看电视、打游戏)。孩子会变得没有自信心,情绪暴躁、焦虑,甚至染上网瘾等。